王叔叔和谁在历史上?贡献是什么?他是晋医学家。他在中医发展史上做出了两项重要贡献,一是整理《伤寒论》,二是《脉经》。将给大家详细介绍。
简介
王叔和,名西,高平(今山东省微山县)。魏晋时期著名的医学家和医学书籍编辑。王叔叔和年轻时在缺衣少食的贫困中度过。严酷的生活现实使他从小就形成了勤奋、勤奋、谦虚、冷静的性格。他特别喜欢医学,阅读了许多古代医学经典,并逐渐学会了脉搏诊断和治疗的医学技能。
[img]416567[/img]
他开始行医的时候,家境贫寒,衣衫褴褛,人们看不起他。他不得不背着药箱四处游荡,经常没有住宿。因为他对脉学的研究很多,慢慢治愈了很多疑难病人,越来越多的人邀请他去看医生,他的名声也越来越大,逐渐传遍了洛阳。
着作
《脉经》
他一生中最突出的贡献是编织了中国最早的脉学专业——脉经。我国脉学起源较早,扁鹊常用切脉法诊断疾病。切脉是我国医学诊断中“望、闻、问、切”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当时普通医生还是不重视。比如张仲景的《伤寒论》自序中指出,有些医生缺乏脉学知识,或者对脉学不太重视,所以临床诊断不明确,对患者来说是非常危险的。
因此,为了解决医生在治疗过程中正确应用脉搏诊断的问题,迫切需要脉搏学专业化。王叔和收集了扁鹊、仓公、张仲景、华佗等古代医生关于脉搏学的讨论,并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和见解,最终写了这本著名的脉搏学书籍。
《伤寒论》、《金匮要略》
[img]416568[/img]
经过多年的战争,许多书(造纸不成熟,书写在竹简上)散落或不完整,甚至几十年前完成的《伤寒杂病论》也是同样的命运。作为太医令的王叔和(太医令相当于今天最高级医院的院长)知道这个医学论的伟大价值,心里很不忍,于是下定决心让这本奇书恢复真面目。于是他收集了仲景的旧理论,到处寻找这本书的原著,终于成功地得到了整本书的《伤寒杂病论》,并对其进行了整理和修复,并保留了它,这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伤寒论》。
后世影响
继《难经》之后,王叔和着成的脉经是脉学专业。脉搏诊断是中医独特的诊断方法,脉象在诊断中也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在这本书中,王叔和对脉学的描述和解释深刻而细致,显示了他脉学的深刻造诣。他将脉象分为24种,其中对每种脉象在医生指导下的特征、代表病证等进行了非常恰当的描述,语言生动准确,非常实用。并与“平脉”(正常人的脉象)进行了比较和区别。
古代诊脉诊三部九候,即人迎(气管两侧颈动脉)、寸口(手臂外侧动脉挠)、阳(足背动脉)三部分,每部分三候脉共九候。诊断和治疗过程繁琐,患者不得不脱下衣服和袜子,这不是很方便。王叔叔和总结了脉搏诊断方法,并大胆创新。这种方法被改为“独立的英寸”的英寸脉搏诊断方法。只要检查两侧的英寸脉搏,你就能准确地了解人体的整体情况。
王叔和历史上是谁?有什么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