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李世民选择懦弱的李治?以下是详细的文章介绍。
李世民晚年最难过的事就是很多儿子不担心。先是五子李佑造反,后来王子李承乾怕弟弟李泰抢了自己的位置,和叔叔汉王李元昌合伙造反。
[img]416032[/img]
面对兄弟儿子自杀的悲惨局面,李世民甚至有了自杀的想法。有一次,他把孙子无极、方玄龄和儿子金王李志叫在一起,说:“我有三个儿子和一个弟弟。如果是这样,我真的很无聊!”之后,李世民拔出刀想自杀。多亏了抓住刀。随后,李世民宣布李志为王子。
李世民有许多王子,其中有许多优秀的人。为什么他们最终选择懦弱的李志为王子?事实上,李志在李世民心目中并不是理想的接班人。在众多儿子中,李世民最喜欢聪明、英俊、热爱文学的魏王李泰;第二个选择是吴王李科,他是文武双全、最像自己的。李志说,好听点叫仁厚,坏听点是懦弱。李世民对立他为王子犹豫不决。李志为王子的主要原因有三:
第一,李治为直出
李世民和长孙皇后有三个儿子,长子李承乾也是长子,四个儿子李泰是第二个儿子,九个儿子李志是第三个儿子。从“立法长不贤,立法长不贵”的原则来看,李承乾和李泰被排除在外后,李志是最高贵、最合理、最合法的候选人。
第二,叔叔孙无忌的支持
主要原因是李治能成为王子,叔叔孙无忌的全力支持。
@ 长孙无忌坚决支持李治。李世民宣布要立李治为太子后,长孙无忌说:“谨奉诏。有异议的,臣请斩之!“这相当于向满朝文武宣布,谁反对立李治为王子,就是反对我的长孙无忌。李世民要求李治当面感谢他的叔叔。长孙无极是皇室亲戚,唐朝元勋,凌烟阁二十四英雄之首,也是唐朝的一个独特人物;再加上李志的高贵身份,满朝没有人敢反对李志为王子。
@ 长孙无极支持李志的目的是明确的。李世民立李志后,他觉得李志软弱的性格不足以拯救全国。他想建立一个更像吴王李克的王子。因此,他秘密地吸引了长孙无极,并表达了自己的想法。长孙无极陈述了自己的原因:一是王子善良,是守成之主;第二,如何反复改变存储事件。
事实上,长孙无极重视王子善良的性格。长孙无极是一个雄心勃勃的人。贞观初年,由于长孙皇后强烈反对外戚的掌权,长孙无极只担任高权不重的虚假职务;长孙皇后去世后,在李世民的反复要求下,他参与了朝政,很快在朝廷形成了巨大的势力,并希望在李世民回归天后控制权力。李志懦弱,易于控制。
此外,李志没有政治基础。与李泰不同的是,为了与李承乾争夺王子的地位,他培养了一股巨大的力量。如果李泰上位,长孙无极就不可能掌握权力。@ 只有这样,长孙无忌才能全力支持李治。
从李世民的角度来看,首先,李志虽然懦弱,但在自己身边长大,没有帮派,争夺权力,是一个没有野心的好孩子,让他放心;其次,李志为王子,得到孙子、楚遂良、李积等重要大臣的一致支持,这些人前所未有的团结,没有分歧,即使李志不能取得重大成就,但至少唐朝可以保护。@ 李世民决定立李治为王子。
第三,家庭原因
魏征死后,楚遂良可以纠正李世民的言行,敢于表达自己的意见。对于立王子,他建议:“陛下今天立魏王。他愿意先处理晋王,始终保持安全。”楚遂良一直指出问题的关键。我们可以理解,首先废除晋王李志,避免与李泰竞争,使李志和李泰安全。
不难发现有两种可能性:一是李泰成为王子后,杀死废王子李承乾和威胁要杀死两个儿子的晋王李治;第二,李治是王子,李治仁的性格不太可能杀死两个兄弟,这样三个儿子就可以保存。
李世民年轻时与哥哥、哥哥争夺位置的痛苦经历历历历历在目,他不想继续上演手足相残的悲剧。@ 李世民不仅立李志为王子,还制定了规则:“自从王子失败以来,藩王的窥视者都抛弃了他们,把他们传给了他们的后代,永远是后法。”但无奈的是,这种情况已经成为唐朝挥之不去的噩梦,代代相传。
@ 李世民放弃了自己喜欢的李泰和李恪,建立了懦弱的李治为王子,展现了他以大局为重,以稳定为主的政治远见。
为什么李世民选择懦弱的李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