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战争期间,曹操被孙刘联军击败,奠定了三国鼎立的雏形。公元220年,曹丕篡汉称帝,定都洛阳,国名“魏”,历史称曹魏,三国历史正式开始。第二年,刘备称帝,定都成都,史称蜀汉。孙权于公元229年称帝,定都建邺,国名“吴”,历史上称东吴,至此三国正式成立。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激烈竞争显著提高了武将的地位。而且,对魏蜀吴三国来说,有大量优秀的武将。为了激励和奖励武将,自然需要给予适当的官职。所以,问题来了,三国时期,大司马和将军,谁的官职更高?
一
[img]415452[/img]
@ 与大司马相比,将军是一个非常熟悉的官职。在很多人眼里,将军已经是武将的最高官职了。例如,在三国前的西汉时期,将军卫青、霍光等人在武将中几乎无与伦比。特别是将军霍光,在汉武帝刘彻之后,协助汉昭帝,解除上官杰支持刘丹的阴谋。汉昭帝死后,他废除了昌邑王刘贺,并支持汉宣帝即位。可以说,他的权力倾向于朝野。然而,在三国时期,将军并不是地位最高的将军。就大司马而言,魏、蜀、吴武将的官职大于将军。就曹魏而言,三公以上还有另一位大司马,是上公,第一品,位于大将军之上,一般由大将军升迁而来,如:曹仁、曹休、曹真等。
二
历史学家洪麦孙在《三国职官表》中记载: “魏大司马上公一人,第一品,掌武。..黄初二年,位于三司。前后居是官员三人——曹仁、曹休、曹真。“就三国时期最强大的曹魏而言,曹仁、曹休、曹真这三位将军的最后官职都是大司马,也就是说,三位将军的大司马都是从将军升职的。换句话说,大司马的官职大于将军。至于三国时期最弱的蜀汉,大司马的官职也高于将军。据《三国志》等史料记载,诸葛亮掌握蜀汉大权后,蜀汉没有人担任将军。
三
诸葛亮在军中卒于主建兴十二年(234年)。诸葛亮病逝后,蜀汉后主刘禅进蒋婉为将军。延熙二年(239年),春三月,进蒋婉为大司马。因此,蒋婉先担任将军,后被后主刘禅提升为大司马。蒋婉之后,费祎成为蜀汉的第二任将军。在这方面,在许多历史学家看来,费毅也有机会晋升为大司马。然而,公元253年,费毅被魏国降为郭循(郭修)。就东吴而言,大司马的官职也高于将军。然而,与蜀汉和曹魏相比,东吴武将的官职相对复杂。
[img]415453[/img]
四
@ 据《三国志》等史料记载,吴国有大司马、左司马、右司马,位于上将军之上,一般由上将军或上将军升迁。比如吕岱,施绩,陆抗,丁奉,朱然,全聪。因此,大司马、左大司马、右大司马成为东吴武将的最高官职。在大司马、左大司马和右大司马之后,他们是将军的官职。例如,在夷陵战役中击败刘备的鲁迅后来被孙权称为“将军”。在东吴,将军的地位和地位是在“将军”之后,比如诸葛亮的兄弟诸葛瑾,就被孙权封为将军。一般来说,在魏、蜀、吴三国中,大司马高于将军。然而,在大司马和将军之间,东吴也有左大司马、右大司马和上将军的官职。
三国时期司马和将军的官职是什么?谁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