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名·释兵》:“盔甲,犹铠也。坚重之言也,或渭之甲。”
盔甲是古代行军打仗不可缺少的东西,就像刀剑一样,是士兵的武器。像我们现在的枪支弹药一样,古代的盔甲属于国家控制的物品。古代政府不允许普通人拥有盔甲。盔甲是国家和政府专用的,属于军队专用物品。如果普通人私下做盔甲,就像走私盐铁一样,他们会被杀。如果情况严重,他们的家人甚至会被牵连。可以看出,古代对盔甲的控制非常严重。
例如,在汉景帝统治时期,他手下的周亚夫将军为他死去的儿子制作了盔甲。他原本想和棺材一起埋在土里,但汉文帝发现了。尽管周亚夫在平定战争和国家建设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在这件事上,周亚夫的盔甲就像走私违禁物品一样。中国皇帝很生气,周亚夫最终被判处死刑。“天子犯法,与普通人同罪”是指皇室亲属犯罪与普通人一样,意味着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更何况周亚夫是将军。如果他被处死,他可以在朝廷中建立皇帝的权威,并警告那些有违法心理的人。汉朝以后,历代国家对盔甲、私人铸造武器等违法行为的规定更加严格。
盔甲看似简单轻松,实则复杂笨重。一副盔甲大约有20公斤。也许人们认为士兵们应该轻装上阵,这是合理的。他们为什么要负重前进?相反,他们行动不便,行动迟缓。越往后走,许多统治者对盔甲进行了改革,盔甲的材料由以前笨重的铁变成了较轻的藤甲。然而,古代统治者要求士兵在作战过程中不允许退出盔甲。为什么?古代战争窥探敌情,不像我们今天用高科技辅助,士兵们对敌情并不是特别清楚。为了安全起见,士兵们必须随时佩戴盔甲,以防止对方军队的突然袭击。为了挽救士兵自己的生命,他们必须随时穿盔甲。
“未雨绸缪”、“骄兵必败”是有道理的。为了应对紧急情况,我们必须制定最坏的计划。历史上赤壁之战中,曹操军队被孙刘联军击败。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曹操军队太骄傲了,士气朝着不好的方向发展。曹操军队对突如其来的大火失去了原有的警惕,失去了未雨绸缪。历史上还有一个活生生的例子,那就是明朝开国大将常遇春的故事。众所周知,盔甲可以在危机被刺杀的时候为自己挡刀,从而挽救自己的生命。但它偏偏有一个缺点,那就是不通风也不散热,常遇春就是死于盔甲的缺点。古代战争结束后,为什么再热也不能脱盔甲?看看常遇春是怎么死的。
[img]413890[/img]
在元朝灭亡的最后一场战争中,常遇春因为追赶时间长,常遇春热难以忍受,汗流浃背,所以他想脱下盔甲,凉快凉爽。然而,众所周知,这种脱落间接导致了他的死亡。一瞬间,常遇春在凉爽后立刻感到身体不适,头脑缺氧,呼吸急促,用现在的话来说,也就是中风。不久之后,经常遇到春天死亡的消息传来。这也是我们在现代所说的锻炼常识。在进行任何体育活动之前,我们需要先热身,不能在运动后立即脱下衣服。这些都是前人总结的经验教训,我们应该以此为警告。
[img]413891[/img]
当然,我认为还有另一个原因,那就是盔甲就像我们今天的校服一样。校服是学校的象征,盔甲是军队的象征。古战场真的打起来了,哪里能区分敌是朋友,穿上特制的衣服,也是为了避免同队杀同队。如果士兵不穿盔甲,很容易被同队的人误杀。在中国历史上,也有士兵偷换衣服,混入敌军打探军情。俗话说,“兵不厌欺诈”就是这样。
看完之后,我终于知道为什么统治者要求士兵不要随意脱下盔甲,不仅是为了防止敌人的突然袭击,也是为了士兵的身体,害怕身体长期不适应突然脱下盔甲的温度而生病。当然,最重要的是让队友清楚地识别自己的身份,以免误杀。假如盔甲发生了误杀事件,那时候真的是“战争还没有开始,先自损三分”。
为什么古代士兵打完仗后不能轻易脱下盔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