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唐朝北方非常感兴趣的朋友们,带来详细的文章供您参考。为什么唐朝北方的许多军队不忠于朝廷,但愿意与安禄山作战?
类比之下,在一个单位,掌握人事和财务权力的人才是员工的老板。安禄山是范阳、卢龙和河东的老板。唐玄宗主动放弃了他应该属于他的权力。三镇军队只知道安禄山和唐玄宗。
为什么唐玄宗犯了如此笨拙的错误?当然,它有其晚年任性的成分,但更重要的原因是历史背景下的无助选择。
从府兵制到募兵制,朝廷失去了“人事大权”
唐初军制实行“府兵制”。所谓府兵制,就是兵农合一的制度,就是战时为兵,闲时为农。府兵没有工资,连基本装备都需要自带。但军人可以享受获得400亩永业田,全家人可以免征税收和兵役。可以说,一个人当兵,全家人都享受幸福。
[img]413564[/img]
由于府兵制度不需要国家支付高额费用,唐代的军队规模一度高达近百万人。但是这个看似“完美”的制度,在开元就再也执行不了了了。原因是什么?
“均田制”破产了!府兵制经营成本低,本质上是一种“转移支付”,即用“永业田”代替军费。唐代初期人口稀少,土地所有权归国家所有。因此,朝廷有足够的土地支持府兵制。
然而,随着人口的激增、土地私有化和并购潮的到来,均田制度再也无法继续下去。均田制度的破产直接导致府兵制造无源之水,因此筹款制度走向前台。
所谓“招兵制”,就是雇佣兵制。粗略地说,朝廷花钱雇佣职业士兵。你爱我愿,一切都以利益为核心。
这一变化带来了严重的后果。政府兵制下的军人由地方政府管理,是“有组织的人”。他们大多在关中及周边地区,而招募兵制下的士兵是“自由人”。大多数士兵都是边境当地人,只招募他们的顶级老板。
为了便于管理,唐玄宗还将征兵权交给了藩镇。显然,这些士兵从一开始就与朝廷隔绝,形成了以藩镇为中心的地方利益集团,朝廷被空心化。
从调拨到自征税,朝廷失去了“财权”
在政府兵制下,藩镇的军费和物资供应都是朝廷分配的,离开朝廷一天也活不下去。然而,唐代的军事部署集中在北方边境,资金和粮食征收周期长,运输成本过高。
为了弥补这一缺陷,唐玄宗下令将藩镇周边县的税收直接交给藩镇,而不是解押到北京,然后转移到藩镇。
然而,后来发现,地方政府经常与藩镇就纳税数量和征收时间发生争执,唐玄宗大脑一热:干脆将地方行政管理权直接交给藩镇,一元领导,避免争吵。
[img]413565[/img]
结果,争吵的问题得到了解决。事实上,藩镇已经成为控制地方财政的军政领导人和向士兵支付工资的老板。
这个时候你在发抖吗?顺便说一句,左手钱袋和右手印把的军头实际上是有资本割据一方的军阀。
至此,藩镇势力与母亲大唐帝国的联系,只有文化认同的脐带。
从汉兵到胡人军团,朝廷失去了“文化认同”
中国从南北朝进入民族融合时期,到唐朝进入高潮,大量胡人生活在大唐帝国,北方成为胡汉杂居地区,有些地方甚至汉人成为少数民族。
李林甫当政期间,为了排斥汉族边将,他向唐玄宗提出利用胡人作为藩镇的节度使。出于对汉将的恐惧,唐玄宗采纳了李林甫的建议。从此,安禄山等胡将逐渐成为藩镇节度使的主流。
胡将军和胡兵在朝鲜没有基础。虽然他们不会与中央集团有复杂的利益关系,但他们缺乏文化认同,这也逐渐降低了藩镇对大唐帝国的忠诚度。
[img]413566[/img]
与此同时,当地的士族集团也出现了离心离德。唐代是一个富裕集团的世界。关中、关东、河北、河东的地方士族集团难以得到关中、关东的认可,始终游离于政治核心。因此,他们对“本地化”的藩镇势力有着固有的认同感。
在安史之乱中,张通儒、平寒、李史鱼、牛庭杰、崔乾佑、尹子奇、田承思、田乾真等大量汉族阶级纷纷追随。原因是他们同意安禄山的“房地产利益代表人”。
安禄山控制的范阳、卢龙、河东三镇也是如此,其他所有的藩镇也是如此。特别是当藩镇总兵力超过50万时,中央禁军人数只有8万。如此不平衡的比例使朝廷失去了对藩镇的威慑。
[img]413567[/img]
在这种情况下,藩镇迟早会脱离控制。面对利益,各大藩镇选择追随安禄山也就不足为奇了。
不幸的是,唐玄宗被虚假的繁荣蒙蔽了双眼,完全忽视了环境变化造成的“藩镇变异”。
为什么唐朝北方的军队不忠于朝廷? 为什么他们跟着安禄山造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