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故事中,林相如是一个积极的形象,维护了赵国的尊严,尤其是后来的池池之会,让秦昭襄王扫地;
但秦昭襄王却充当反面角色,虽然是一国之君,却被林相的气势吓到了。
所以,在大多数人眼里,林相如是这次事件的赢家,揭开历史迷雾,真的是这样吗?
起初,林相如是宦官令缪贤的门客,没有社会地位。归赵后,林相如被赵惠文王授予上卿,这是宰相级别的官职。
特别是在接下来的十三年里,秦国从未大举攻击过赵国,赵国过着稳定的生活。
@ 林相如在赵国有很高的威望,很多人,包括廉颇,都把他当成维护赵国的最大功臣。
而林相如也认为秦昭襄王没什么大不了的,对账下的门客夸耀,自己在秦王宫是多么的骄傲。
《史记》记载,夫以秦王之威,相如廷称之,辱其群臣。
[img]414408[/img]
秦昭襄王是秦国在位时间最长的君主,在军事和政治上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并不逊色于秦始皇。
五十六年来,他重用范菊、白起等人,逐渐吞噬了三晋、楚国的领土,秦国统一六国的大势已成。
@ 秦昭襄王不像宋襄公那样的君主,他为了利益违背道德,公开囚禁楚怀王。
这样的秦昭襄王,在自己的宫殿里,会表现得那么懦弱,被林相如的气势吓到吗?显然,这完全不符合常识,完全归赵必然有隐情。
在分析这件事之前,让我们来看看当时的历史背景。当时,在战国中期,世界几乎被七个强国占领。这是战国七雄,其中秦、楚、齐是强国中的强国。
秦国的优势在于军队战斗力的提高和国力的强大,这源于商鞅的变法;楚国的优势是土地广阔,资源丰富。虽然内乱一直存在,但潜力巨大;
齐国的优势是经济。虽然它的战斗力不是很强,但它很富有。更重要的是,它依赖大海,具有地理优势。当时,三国各有优势,秦国可能不统一世界。
[img]414409[/img]
公元前285年,秦国与赵、魏、韩、燕联手伐齐,齐国几乎灭国。虽然田单后来复国,但齐国已经成为三流弱国,没有争霸的实力。
从秦国的角度来看,既然齐国不再是威胁,下一个对象就是楚国。
过去,秦国攻打赵国时,楚国会出兵营救;秦国攻打楚国时,赵国也会出兵营救。
尽管赵武灵王去世,赵国内讧,但经过胡服骑射改革,赵国的军事实力也相当强大,与楚国联手击败秦国绰绰有余。
@ 秦国要攻击楚国,必须先摆平赵国,以免在一边捅刀子,秦昭襄王才导演了一出“完璧归赵”的戏。
声称用十五座城市交易和石璧,连普通人都知道这个计划是愚弄鬼,更不用说一国之君了。
秦昭襄王这样做,纯粹是故意打击和羞辱赵惠文王,赵国到底给不给和氏璧?
如果给了,这样的屈辱是可以忍受的,这意味着赵国害怕;如果不给,就有借口向赵国开战,直到服役为止。
[img]414410[/img]
事实上,公元前283年,赵国没有给和氏璧,林相如完璧归赵。在接下来的三年里,秦国三次攻打赵国,都取得了胜利,占领了四座城市,斩首了2万人。
公元前279年,秦赵两国池池之会,双方化干戈为友谊,签署了议和条款。
公元前278年,肯定没有后顾之忧。秦国大举攻打楚国,白起攻占楚国都城。楚国虽然没有灭亡,但从此精力充沛,不再是秦国的对手。
此后,秦国再次将注意力转移到三晋,公元前260年,长平之战爆发,白起坑杀了40万赵军,赵国从此陷入亡国局面。
据《史记》记载,接下来的七年里,白起攻楚、拔炎、邓五城。明年,攻楚、拔营、烧夷陵、遂东至竟陵。
回头看林相如,从一个门客登上政治舞台,就像打鸡血一样兴奋,急于表达自己的忠诚和勇气,却陷入了秦昭襄王的陷阱。
尽管完璧归赵,自己一跃成为上卿,却把赵国的利益放在了脑后。
另一方面,秦昭襄王虽然是一国之君,却故意忍气吞声,成功运用示敌以弱的战术,为秦国统一世界奠定了坚实的舆论基础。
所以,林相如和秦昭襄王,哪一个是真正的赢家,这是一目了然的。
林相如和秦昭襄王在[完璧归赵]事件中到底谁是赢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