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酒释兵权非常感兴趣的朋友们,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酒释兵权后,宋代武将真的老实了?
宋代是五代十国的“终结者”。这个朝代以“重文轻武”的极端方式遏制了唐末以来武将傲慢霸道、动辄叛逆的势头。很多人把这种情况的原因归咎于宋太祖赵匡胤的“杯酒释兵权”。但事实上,真正让宋朝走上重文轻武之路的不是这样,而是宋太宗的两次大败。
[img]413356[/img]
酒释兵权:坦诚权力交易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杯酒释放兵权的一般情况。
北宋建隆二年(公元961年)7月初九,赵匡胤请了四位最重要的将军:石守信、高怀德、王申奇、张令铎吃饭。席间,赵匡胤突然哭了。四位将军问为什么,赵匡胤说:“当天子难啊。我每天晚上都睡不好,怕有人抢了我的座位。四位将军一听就知道发生了什么事,忙着赌咒发誓表示忠诚。但赵匡胤说:“我知道你们都是忠臣,但如果有人给你们穿上龙袍,你们会怎么样?四位将军一听,就知道自己已经被怀疑了,于是迅速磕头,希望皇帝能给他一条活路。
赵匡胤继续说:“人生如白驹过隙,最重要的是享受荣华富贵。最好交兵权,多买良田美宅,喝酒玩乐,一年四季。我也会和你结婚,让你的后代永远享受荣耀。四位将军明白了,第二天上疏说要告老归乡。赵匡胤顺水推舟,解除兵权,让他们回家养老。以兵权换取财富的权力交易,就此达成。
赵匡胤本人的能力是杯酒释兵权成功的有力保证。赵匡胤本人,是北宋最大的将军,除了超高的个人武力值外,还具有别人无法企及的战争智慧。周世宗征服南唐时,赵匡胤异军突起,不仅在几场战斗中以弱胜强,而且战场策略也大不相同。战场上最强的将领就是这种不拘一格的人。只要赵匡胤活着,他的手下就没有人敢反叛。
然而,在这个时候,北宋的国家还没有完全统一,南方和北方都有强大的敌人。只要他们不稳定,将军自然就有机会再次崛起。特别是赵匡胤死后,北宋最强大的军事强人离开了现场,内忧外患。北宋随时可能再次陷入五代十国的混乱。
[img]413357[/img]
这时,宋太宗赵光义出现了。他用两场自残败仗彻底打压了武将,改变了宋朝乃至整个中华民族的性格。
两次北伐:用稳定性交换强势
第一次是在太平兴国四年(979年)。今年,赵光义顶住了所有的压力,终于赢得了北汉的都城太原,完成了统一。之后,他不顾全体将领的反对,坚持带着疲惫的老师去收复燕云十六州。结果,赵光义在这场战斗中遭受了巨大的损失,他的臀部被箭伤,他坐驴车逃跑以挽救他的生命。需要提到的是,在这场战争中,已经和赵匡胤喝过酒的石守信复出,督前军。战败后,他也承担了罪名,从此一塌糊涂。其他武将,也被赵光义训斥,连攻下太原的赏钱都没发。
第二次是雍熙三年(986年)。今年,赵光义再次派兵收复燕云十六州。这场战斗比第一次更大,军队里有名将。既有曹彬这样老成持重的人,也有潘美、杨业等虎将。没想到曹彬在战场上犯晕,被辽将耶律休哥偷袭,宋军再次失败。这次失败在战场上损害了将军杨业;将军潘美抛弃了杨业,遭到了所有文臣和将军的唾弃。仅仅一年后,她就抑郁了;曹斌承担了失败的大部分责任,被降职为右卫将军,再也没有上过战场。
宋太宗的两次北伐失利,几乎失去了宋朝建立阶段的所有重要武将,几乎不可战胜的禁军也失去了。从那时起,将军不再成为主流力量,在朝鲜失去了发言权。宋太宗借此机会将重文轻武的国家政策落实到底,用文臣压制将军。因此,将军的地位越来越低。宋仁宗时,韩琦大臣家的一位歌手敢于羞辱将军狄青。
[img]413358[/img]
可以说,重文轻武,甚至扬文抑武,都起到了稳定朝局的作用。北宋时期,武将的权力很小,根本没有反叛的能力。但另一方面,过度压抑武将,也让中原人染上了文弱的习惯。目前,我们常常想到和为贵,甚至不惜丧权辱国。大唐以后,充满活力和包容性的中华文明开始走向封闭。如何平衡活力和稳定?现在人们还在争论。
赵匡胤酒后释放兵权 北宋武将都老实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