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沈括从小就对天文学和地理学有着浓厚的兴趣。他努力学习,提问,努力学习。那么,科学家沈括对天文学做出了什么贡献呢?让我们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
沈括在天文学方面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他曾制作过中国古代观测天文学的主要仪器—浑天仪;表示太阳影子的景观等。
为了测量北极星的准确位置,他连续三个月每天用浑天仪观察北极星的位置,并在图片上画出初夜、中夜和后夜看到的北极星的位置。经过仔细研究,最终得出北极星与北极之间的距离为三度。本科学在《梦溪笔谈》中有详细记载。
[img]411732[/img]
《梦溪笔谈》还记载了沈括对数学的贡献,他发展了《九章算术》以来的等差级数,创造了新的高等级数求和法-间隙积数。
在几何学中,他发明了会圆术,即从已知圆的直径和弓形高度寻求弓形底部和弓形弧的方法。为此,日本数学家三上义夫对沈括给予了高度评价。
《宋史·沈括传》称他“博学善文,天文、方志、律历、音乐、医学、卜算无所不通”。
1979年7月1日,为纪念他,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将1964年发现的一颗小行星2027命名为沈括。在百科全书《梦溪笔谈》中,他是第一个将历史上使用的石漆、石油水、火油、猛火油等名称统一命名为石油的人,并对石油进行了非常详细的讨论。
西宁五年(公元1072年),也就是沈括负责汴河建设的时候,沈括也负责领导司天监。任职期间,他先后罢免了六名无知的老历官,推荐精通天文历算、平民的淮南人卫朴进入司天监,主持新历修订的重要工作。
沈括和魏朴治学态度认真,对老历官通过计算收集数字的方法非常不满。他们主张从观测天象开始,以测量结果作为修改历法的依据。为此,沈括首先研究和改革了旧的天文观测仪器,如浑仪、浮漏和电影仪。
浑仪是测量天体方位的仪器。
经过几代人的发展演变,到了宋代,浑仪的结构已经变得十分复杂,三环交织在一起,使用起来非常不方便。
[img]411733[/img]
为此,沈括对浑仪进行了更多的改革。一方面,他取消了不起作用的白道环,简化了仪器,分工了,然后用数学工具连接了它们之间的关系(“省去了月道环,其侯月之间的差异是历法步之”);另一方面,提出改变一些环的位置,以防止它们挡住观测视线。
沈括的这些改革措施为仪器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途径。后来,在此基础上,元朝郭守尊重元世祖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创造的新型测天仪器简仪。
科学家沈括对天文学的贡献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