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王时期,齐国实力达到历史巅峰,南方重丘击败楚国,西方观津战胜魏赵联军,北方消灭中山国。
此后,韩国和魏国联合征服秦国,围困函谷关整整三年,最终攻占危险,秦国不得不割土认输。
据《史记》记载,“二十六年,齐与韩、魏共攻秦,到函谷军晏。”
公元前286年,宋国内部发生动乱,齐国急于扩大实力,这是天赐良机,于是与赵、魏联手出兵。
战争进展顺利,仅三年时间,被誉为“战国第八雄”的宋国就被灭亡。
但在瓜分蛋糕时分利不均,齐国以强横的实力,吞并了大部分果实,引起了其他诸侯国的强烈不满。
在燕昭王的串联下,燕、秦、赵、韩、魏组成五国联军讨伐齐国,这就是历史上的“五国伐齐”。
战争一开始,齐国就失去了70多座城市,只剩下即墨和莒。
奇怪的是,燕国统帅乐毅在接下来的五年里从未摧毁齐国。为什么?
[img]411997[/img]
@ 作为联军统帅,乐毅没有采用传统的打法,而是采用了“闪电战”。
这种战术使燕国迅速占据了70多座城市,但任何东西都有优缺点,也有许多缺陷。
一是守城问题。得到城市后,你需要守卫和安抚人民。即使每个城市的人不多,总数也不小,这对燕国来说也不是那么简单。
二是后勤问题。攻下的城市越多,战线的深度就越长,从燕国到齐国的后勤供应就越困难。显然,经济薄弱的燕国负担不起。
@ 自姜子牙以来,齐国一直重视经济,更不用说位于东夷,战争很少发生,人口一直处于诸侯国的前列。
虽然五国伐齐是一场“闪电战”,但战争并非突然,齐国也做了一些准备,转移了大量财产。
更重要的是,齐国有五座都城,即墨和莒城就是其中之一,它有大量的常住人口和充足的战备物质。
否则,田单不可能在短时间内集中1000头牛。战国中期,虽然耕牛不再是稀缺的生产力,但还没有普及,说明齐国基础雄厚。
[img]411998[/img]
第三,燕、秦、赵、韩、魏五国联手伐齐,但并不意味着他们是铁板。
战国时期,没有永恒的敌人,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
齐国虽然强大,但不能联手压制。如果燕国吞并齐国,虽然齐国消失了,但会有一个比齐国更强大的燕国,这是其他国家不愿意看到的。
对诸国而言,齐国和燕国都存在,而且都成为弱国才是最理想的结果。
@ 假如乐毅真的能消灭齐国,各国也会在关键时刻出手阻止。
@ 乐毅在燕国的地位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燕昭王时期值得信赖。他担任五国联盟的指挥官,全权负责占领齐国。然而,在燕惠王时期,支持军队受到了怀疑。
乐毅很矛盾。他不知道该怎么办。如果你继续战斗,即使你摧毁了齐国,你也很可能取得巨大的成就,而不是好的结局。
而且,守卫即墨和莒的将领不是庸庸之辈,而是战国名将田单。
在这种情况下,乐毅打不下齐国也很容易理解。几年后,乐毅的经历证实了这一点。
[img]411999[/img]
除上述四点外,乐毅的性格也可能受到影响。
当时乐毅的仁义传遍天下,围困莒、即墨五年没有攻下,可能是不忍伤害城中人民,没有发动屠城战争。
只要再给几年时间,乐毅就会不血刃地消化齐国其他地区。不幸的是,燕惠王打破了这张好牌。
与管仲、乐毅相比,诸葛亮不仅仅是说乐毅有破齐的大功,更是其仁义的性格。
为什么攻占齐国70多座城市的乐毅从未摧毁齐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