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朋友真的很想知道宋朝科学家沈括的地理理论是如何在与辽国的谈判中发挥作用的。这里有一个详细的解释,然后向下看~
在宋代,由于测绘技术的局限性,绘制地图采用“循序渐进”的方法,即沿途步行测量,用步行获得的数据绘制地图。由于道路弯曲,山川错落有致,用“循序渐进”的方法绘制的地图与实际情况有很大的误差。
沈括非常重视对祖国山河特色的调查,从而形成了他的地理理论。沈括在地理学方面反映了当时中国的地理学已经达到了先进水平。
[img]411678[/img]
他正确地讨论了华北平原的形成原因:根据河北太行悬崖之间螺壳和卵砾石的带状分布,推断该地区是古代的海滨,华北平原是由黄河、漳水、沱沱河、桑干河等河流携带的沉积物形成的。
当他访问浙东时,他观察了雁荡山峰的地貌特征,分析了其原因,并明确指出这是水侵蚀的结果。他还联系了西北黄土地区的地貌特征,并做出了类似的解释。
他还观察和研究了竹笋、桃核、芦根、松树、鱼蟹等化石,明确指出它们是古代动植物的遗迹,并根据化石推断了古代的自然环境。
沈括视察河北边防时,曾在木板上制作了山川、道路、地形等立体地理模型。这种做法很快就被推广到边疆各州。
西宁九年(公元1076年),沈括奉旨编绘《天下州县图》。
经过近20年的不懈努力,他查阅了大量的档案和书籍,最终完成了中国制图史上的一部杰作《守令图》。
这是一套大型地图集,共20张,其中一张大图,高一英尺,宽一英尺;一张小图;每张图18张(按照当时的行政区划,全国分为18条路)。图片的大小和内容的详细信息以前很少见。
在绘图方法上,沈括提出了九种方法,如分率、预期、相互融合、附近测试、高低、方斜、迂直等,这与西晋著名的六体绘图大致相同。他还将四面八方细分为24个方向,进一步提高了图纸的准确性,为中国古代地图学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的地理理论和《大宋天下郡守地图》在与辽国的边界谈判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北宋与辽国之间的战争不断,双方在签署《禅渊之盟》后罢休。辽国觊觎中原的繁荣,不断提出领土要求,骑兵勇敢。
宋熙宁八年(1075年),辽国派大臣萧禧来到东京,要求重新划定边界。他提出的边界是山西北部的黄伟山。黄伟山以北为辽国,以南为宋朝。如果大宋朝同意他的要求,就相当于把辽国的领土向南推了30多里。
黄尾山是一座默默无闻、名不见经传的山脉,北宋大臣无人知晓,朝廷上下乱作一团。
这时,朝廷想起了熟悉地理的沈括,命令他担任谈判特使,要求他既不能轻开战争,也不能向敌人示弱,接受不合理的要求。
沈括所依赖的武器是他的地理理论和《天下郡守图》。他告诉萧曦,两国按照《禅渊之盟》划分边界。边界为白沟河。白沟河以北为辽国领土,以南为大宋领土,黄尾山以南为大宋领土,而不是辽国领土。
[img]411679[/img]
萧禧没有自己的地图,更不用说黄伟山的准确位置了。在地图前,他感到三分,不知不觉地变短了。经过几天的争论,双方都失败了,但没有把争论推向极端。
不久,沈括又被命令出使辽国,在辽国首都上京再谈两国边界,此时辽国谈判代表升级,改为辽国宰相杨益戒。
谈判期间,沈括再次提出,根据《禅渊之盟》和《天下郡守图》,辽国宰相找不到重划边界的理由。这时,沈括又出现了宋代的木地形模型,这让辽国宰相大吃一惊,深深感受到宋代有才华的人。
沈括终于让辽国放弃了对宋朝领土的要求。他以外交家和地图学家的智慧捍卫了宋朝的尊严,夺回了祖国的领土。
沈括的地理理论是如何在与辽国的谈判中发挥作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