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历史上的文化措施是什么?这是许多读者特别想知道的问题。让我们详细介绍一下。有兴趣的朋友一起来看看。
尊儒右文
康熙强调兴礼教,在康熙十八年(1679年)下诏说:“盛治之世,余一余三。盖仓颉足而礼教兴,水旱无虞。比闻小民不知道积蓄,一逢歉岁,率导致流移。夫兴节俭化民,吃时用礼,只有良有司是赖。康熙从小就对儒家学说充满了浓厚的兴趣,认为“殊意义无穷,乐在其中”。康熙十六年(1677年)十二月,他明确宣布将统治与道教统一,以儒家理论(尤其是程朱理学)为治国之本。
他曾经举办博学鸿儒科,建立了南书房制度,亲自参观曲阜的孔庙。康熙还组织、编辑和出版了《康熙字典》、《古今图书集成》、《全唐诗》、《佩文韵府》、《平行字类编》、《子史精华》、《朱子全书》、《大清统志》、《历象考成》、《数理精蕴》、《康熙永年历法》、图书、历法和地图,如《康熙皇舆全景图》。
[img]410197[/img]
注重西学
康熙对西方文化也很感兴趣。华传教士一直学习代数、几何、天文学、医学等知识。有学者指出,有才华的传教士受到皇帝的欣赏和重用,西方先进的科技也受到尊重和应用。在民间,民间和西方传教士可以相互交流,西方学习可以在社会上自由传播。他们还指出,康乾的系列书籍《古今书籍集成》和《四库全书》也包含了传入中国的西方科技。
康熙除了学习西方科技外,还将应用实践。最突出的成就是在发现原来的地图绘制方法相对落后后后,用科学的方法和西方仪器绘制全国地图。康熙还将利用巡逻和出兵的便利进行现场测量和学习经验。
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任命耶稣会士雷孝思、白晋、社德美、中国学者何国印、明安图等人走遍各省,利用当时最先进的经纬图法、三角测量法、梯形投影技术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大规模实地测量,并在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绘制成《康熙皇舆全景图》。
康熙皇帝经常召耶稣会教士谈论西方科学,并任命他为历政顾问,因为他改革了明朝的历法,并编写了《康熙历法》。康熙还参观了民间有才华的人。例如,他将在数学方面取得巨大成就的梅中成转到宫殿进行深造。梅中成还通过学习西方数学知识重新关注中国古代数学。康熙不能将学习西方科学知识的个人行为转化为国家行为。
宗教态度
康熙对宗教基本上是宽容的。除了笼络藏传佛教外,他还大致接受了基督宗教传教士的讲话。他还称赞道教白云观方丈王昌月,并依靠门。康熙也喜欢基督教。后来,康熙逐渐发现罗马教廷试图过多地干预中国文化传统和清朝政治,王子相信基督后,他开始抵制天主教,引发中国礼仪之争。
[img]410198[/img]
兴文字狱
康熙为了控制臣民,在思想上兴文字狱,共发生了11起文字狱案,著名的是《南山集》案。戴名世只同意方孝标对南明正名的看法,结果被斩首,家人朋友也被牵连为奴隶。还有朱方丹、亲政前鳌拜等顾命大臣制作的庄廷明史案。
康熙历史上的文化措施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