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62年,秦赵两国在长平地区爆发战争,起初只是小规模冲突。
随着战争双方的不断增兵,战争的规模越来越大,持续了三年,最终演变成了历史上著名的长平之战。
在战争中,赵国死亡45万人,国家精力充沛,无法抗拒秦国统一中国的进程。
奇怪的是,赵国主原本是廉颇,赵军在他的指挥下伤亡不大。但赵括没有作战经验,导致赵军崩溃。
《史记》记载,“赵括既代廉颇,全面约束,易置军官。”
[img]410753[/img]
赵王为什么抛弃廉颇,却信任没有经验的赵括?从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答案,如果从农业周期的角度来看,也可以找到原因。
在长平战争的第三年,秦赵两军进入高潮期,7月双方数十万军队对峙,眼看就会拖到9月。
在农耕社会,9月左右有一件“顶破天”的大事,即使没有住在农村的人都知道,那就是“秋收”。
战国时期,诸侯国没有职业军人的概念,仍处于全民皆兵的状态。
按照惯例,赵军这45万人应该在田里收割粮食,现在却蹲在战壕里,那庄稼怎么办?
没有粮食,冬天怎么过?来年春荒怎么办?廉颇没有考虑这些问题。他只是将军,但赵王不得不考虑。
为此,他努力与秦国和谈,失败了;试图向魏国求助,也失败了;试图向齐国借粮,又失败了;
赵王别无选择,但他也知道秦国用的兵力并不比赵国少,同样需要收割粮食,也不想花到九月以后。
[img]410754[/img]
对于战国七雄的其他五国来说,如果秦军是虎,那么赵军就是狼。两国的粮食都烂在地里,但他们很高兴地收集庄稼。这是一件非常美好的事情。
此外,长平战役中的秦军将军是王米,而不是能力最强的王坚。这是什么意思?
在赵王看来,长平的对抗只是一种误解,秦国并没有真正与赵国作战的决心。双方可以坐在谈判桌上,假装问候他们,回到中国收集食物。
如何把秦国拉到谈判桌上?赵王的方法很简单,“弃廉颇,重用赵括”。
廉颇一直主张与秦国合作,朝着齐、魏的方向扩张;而赵奢刚恰恰相反,他一直是反秦的主将。
虽然赵括没有战斗经验,但只要他是赵奢的儿子,这并不重要。
这样可以向外界传达一个信号,赵国要与秦国抗争到底,只要表现得更狠一点,秦国肯定会主动回到谈判桌。
至于赵括的军事能力是否强并不重要,毕竟一切都是按照赵王的意愿办事的,监军也在监督。
[img]410755[/img]
然而,秦军却在背后偷偷地换了前将,用白起代替了王米,结果赵军一战大败,45万人全部被歼灭。
长平之战的失败源于赵王的估计不足。他没想到秦王会毫不犹豫地让庄稼在地里腐烂,以打败赵国。
秦国作为胜利者也没有得到直接的好处,它也浪费了收割粮食的时间。
长平战争后,虽然其他国家没有攻击秦国,秦军也没有继续攻击邯郸,但他们也退出了最终占领的上党高地,这让韩国变得更加便宜。
如果赵王提前考虑农业周期,可以避免后勤粮食的压力,赵国不会轻易换将军。
如果赵军将军还是廉颇,防线会更稳。即使后勤有压力,秦军的压力也不小。到时候,这取决于谁能坚持到底。
@ 从某种角度来说,赵国在长平战争中的失败是农业周期造成的悲剧。
为什么赵孝成王在长平之战中信任没有作战经验的赵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