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还不明白:明末藩王的读者,下面给大家详细介绍一下,再往下看~明末有多少藩王,每年养这些藩王要多少钱?
朱元璋可能是穷怕。
@ 当了天子后,老朱在古代分封制的基础上建立了藩封制度,并将其视为永恒的祖训。
老朱的举措,一是依靠宗室,“屏藩王室”,加强对世界的统治;二是为子孙后代留下优越的生活条件。
然而,朱元璋无论如何也想不到:他给大明挖了一个大坑。
这些宗室在“屏藩王室”上没有用,却成了明朝的沉重负担。
朱元璋的“初心”
朱元璋的藩封制度,首先是为了屏藩王室。
朱元璋将军权通过分封诸子到各地,由开国名将逐渐回收到诸子手中。
[img]407721[/img]
根据他的想法,诸子可以帮助天子加强对世界的统治,特别是分布在边塞的“塞王”,控制军队,为大明守卫边疆。
此外,朱元璋还希望给子孙后代足够的物质保障。
按照制度,皇帝的儿子(长子为王子除外)被封为亲王;亲王的诸子(长子攻爵除外)被封为君王;君王的诸子(长子除外)被封为镇国将军..一级一级,直到乡君。
朱元璋希望让尽可能多的子孙后代享受爵位,永远享受财富。
他规定,皇室后代不必从事任何职业,每个皇室后代的消费都由国家承担。
明人感叹:我朝亲之恩,可谓无所不用,其厚远超前代。
在朱元璋看来,这样的制度不仅是“打虎兄弟”,更是靠自己的兄弟屏藩王室实现大明的稳定和“亲恩”,保证子孙后代的荣华富贵。
然而,老朱这次真的想错了。
越来越没用
朱元璋第一次封诸子时,效果还不错。
秦王、晋王、燕王、代王等人都有相当大的军事才能,确实在北元的作战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达到了“屏藩王室”的效果。
然而,老朱一走,原本想要“屏藩王室”的老四朱棣,却转身成了天子。
[img]407722[/img]
朱棣本人是藩王起兵当天子,自然不相信藩王能“屏藩王室”的想法,继续削藩,限制诸藩王的权力。
之后诸藩王不是能不能“屏藩王室”,而是敢不敢“屏藩王室”。如果你对政治表现出兴趣,你将受到天子的警惕和打击。
因此,明代诸藩王“自觉”远离政治。
到了明末,诸藩王的“意识”已经到了不合理的地步。
明末朝廷危在旦夕,崇祯号召皇室筹款。藩王有的“象征性”出资,有的甚至一毛不拔,完全不觉得自己和明朝的命运融为一体。
“屏藩王室”早已成为一个笑话。
朱元璋高估了后代“亲”之间的羁绊,但低估了后代令人震惊的造人能力。
惊人的造人
值得注意的是,在大明一代,藩王的数量并不多,朱元璋封了25位藩王。在整个大明一代,只有68位藩王被封,20位被封;崇祯时,藩王的数量只有33人。
@ 不是藩王的数量带来了沉重的负担,而是各藩府下的宗族人口急剧扩大。
[img]407723[/img]
朱元璋本人有26个儿子和16个女儿。58名男女(包括孙子)亲王和郡王。
这个数字在朱棣时期增加到127。
后来,朱棣限制了各藩王的活动,宗室人口开始“起飞”。
宗室别的什么都做不了,为大明做贡献的唯一方法就是造人。
到正德年间,亲王30人,君王250人,将军2700人,中尉2700人!
嘉靖八年时,亲王30人,君王203人,世子5人,长子41人,镇国将军438人,辅国将军1070人,奉国将军1137人,镇国中尉327人,辅国中尉108人,奉国中尉280人,未名封者4300人,普通人275人。
万历23年,宗室人口已扩大到115700多人!
中间膨胀过程略去,直接结果。
1644年,在籍宗室人口达到33285人,见存22167人。
宗族人口的扩张给明朝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入不敷出的“岁禄”
朱元璋对后代的待遇极高。
至于禄米,他原本规定:亲王5万石,君王6000石,君王15岁时,得到60亩永业田,其余公主、亲王女各有禄米。
然而,仅仅十多年后,朱元璋感到有点难以忍受。
因此,朱元璋调整为:亲王万石,君王2000石。
尽管如此,成本还是很高的。亲王万石,其禄已是大明官员最高收入的7倍。
而且,镇国将军及其子孙,每加一人,就要加200-1000石禄米。
因此,随着宗室人口的快速扩张,各藩府所需的禄米越来越多。
到1615年,宗室每年需要的禄米已经是大明一年田赋收入的1.43倍了!
举天下之力,都养不起啊!
朝廷养不起,自然要诸藩“自己解决”。
而“自己解决”的危害,比财务负担的危害更大!
土地
诸藩建立时,都收到了一定的庄田,比如朱元璋给亲王1000顷。
从那以后,天子有时会给予,诸藩也会乞求,增加田地。
这些都很容易说。
随着宗室人口的增加,诸藩的压力越来越大,他们开始利用法律和经济特权占领土地。
这种占地的影响很大。
万历时,成都府十一州县,王府占十分之七,军屯十分之二,民田只有十分之一!
这样,朝廷可征的田赋大幅减少,失地农民大幅增多。
[img]407724[/img]
一方面是没有土地,只能造反的人,另一方面是不能征求赋予、不能拿出钱镇压、安抚起义的朝廷。
这样,朝廷自然就瓦解了。
其他
除土地外,藩王还有其他“路”。
历代明帝都曾将一些地区的商税、鱼刻岁米恩赐诸王。
除了乞讨,诸王还利用自己的特权“赚钱”。
他们在水陆要津私设税关,向过去的商人征税。
@ 他们还开设商店,经营各种垄断商品。
比如朝廷一直直直直接垄断的盐。
诸王经营盐,不仅扰乱了生活必需品的价格,增加了人民的负担,而且影响了国家收入,使“三镇军需,九边储蓄,不知所措”。
[img]407725[/img]
这样的朝廷,自然瓦解了。
朱元璋无论如何也想不到,他子孙后代所需的工资,会扩大到比大明一年田赋税还多!
他没想到的是,他的子孙后代会通过兼并土地和经营盐来大幅减少朝廷的收入,人民也没有办法生存。
当然,他最想不到的是:拿了这么多藩王、宗室,居然在大明有危险的时候无动于衷,坐视着大明的毁灭!
明末藩王有多少人? 养活他们需要多少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