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西晋八王之乱非常感兴趣的朋友们,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八王之乱”西晋统治迅速崩溃。为什么蜀汉东吴没有趁机复国?
西晋立国25年,“八王之乱”爆发。在这场持续了16年的内乱中,西晋统治迅速崩溃,大量分裂政权开始出现在各地。“八王之乱”爆发时,距离蜀国灭亡只有28年,距离吴国灭亡只有11年。那么,当西晋崩溃,各地自力更生时,蜀国和吴国没有趁机复国呢?
蜀国:后继无人,实力有限
[img]407735[/img]
“八王之乱”爆发时,虽然距离蜀汉灭亡只有28年,但蜀汉后主刘禅早在泰始七年(271年)就去世了。他根本没有等到世界大乱的那一天,所以蜀汉的复国责任自然落在了刘禅的儿子或兄弟身上。
让我们先谈谈刘禅的儿子。刘禅有七个儿子,其中长子,即蜀汉王子,在第二年灭亡,死于钟会叛乱;五子北王刘陈坚决拒绝投降。蜀汉死后,他杀死了妻子和孩子;三子河西王刘聪早在曹魏景远三年(262年)就去世了。
也就是说,当“八王之乱”爆发时,刘禅只有四个儿子,第二个儿子安定王刘瑶、第四个儿子新平王刘赞、第六个儿子新兴王刘迅和第七个儿子党王刘虔还活着。然而,上帝并没有给他们复国的机会。这四个儿子无一例外地死于“永嘉之乱”。换句话说,刘禅很可能是独生子女(史料中没有记载是否有孙子)。
[img]407736[/img]
至于刘备的第二个儿子刘李,刘李和他的长子刘银和孙子刘成早在蜀汉灭亡前就去世了。第二个儿子刘吉虽然活在蜀汉灭亡后,但历史资料只记载他和刘禅一起搬到了洛阳。此外,没有记载,他的中风年份还不清楚,也不知道他是否留下了他的孩子。换句话说,刘李的脉搏很可能是独生子女。
因此,蜀汉复国的重任只能由刘备的最后一个儿子刘永承担。据《刘氏家谱》记载,蜀汉灭亡后,刘永及其子刘晨全部迁居洛阳,刘晨与张氏结婚,生三子刘乾玄、刘乾镇、刘乾清。“八王之乱”时期,刘乾镇和刘乾清迁往江浙福建,长子刘乾玄迁往沛县。据《三国志》裴松之注记载,“八王之乱”时,刘永有孙子刘玄逃回蜀汉,成汉开国之君李雄将其封为安乐公。
如上,刘备后人中只有刘永之孙刘玄逃回蜀汉故土。然而,虽然蜀汉灭亡后不久,但复国就更加困难了。
一方面,没有复国的基础,蜀国的蜀汉政权是外国政权,而益州的当地士族长期受到压制,他们对蜀汉的支持非常有限。
另一方面,自身实力有限。刘玄虽然是刘备之后,但他的祖父刘永是刘备的妾。此外,他的实力有限,他没有能力复国。蜀汉自然很难复国。
然而,蜀汉的宗室虽然没有复国,但有一个人帮助他复国,那就是“八王之乱”后入主中原的匈奴人刘渊。他追求刘禅为孝怀皇帝,定国为汉,历史上被称为“汉赵”,也被称为前赵。明代小说《三国志后传》充分发挥了想象力。据说刘渊是刘备的孙子。蜀汉灭亡时,他逃到羌族部落。他建立的“汉赵”实际上是一项复国运动。当然,这只是一部小说。看看。
东吴:看似热闹,其实效果不大
与蜀汉人口稀少相比,东吴人口繁荣。《三国志》记载,孙浩光是封王的儿子多达34人,而《晋书》记载,孙浩投降时,有21个儿子前来见面。无论哪个记录是真的,总的来说,东吴的宗族数量显然是足够的,而在两晋时期,东吴的复国运动确实比蜀汉更频繁。
[img]407737[/img]
首先,在永嘉四年(310年)和西晋灭亡前夕,吴兴人钱自称平西将军、八州总督,劫持并拥有孙浩孙为吴王,打起了复兴吴国的旗号。然而,在孙充的吴王坐了几天之前,他又被钱杀了。后来,司马瑞命令将军郭毅和县长宋典带领军队征服,但由于士兵少,他们不敢交锋。后来,在周琦率领部曲的配合下,他们终于平息了钱的叛乱,钱被杀并传给了建康。
“永嘉之乱”后,随着北方士族相继南迁,江南士族大多被排除在外。周琦因其强大的宗族而受到司马瑞的怀疑,从未被提拔过。在他的怨恨下,他与镇东将军祭酒王康密谋起兵,杀死了北方士族,并由江南士族执政。然而,在事件发生之前,周琦去世了。临终前,他让儿子周谢继承自己的遗愿。
[img]407738[/img]
周谢不再受父亲的委托,很快就开始了叛乱,孙浩的族人孙比也在广德开始了反应。然而,周谢并没有做出太多的动作就被杀了。孙比临时拼凑的军队,战斗力也极其难以忍受,很快就被宣城太守陶友摧毁了。后来,考虑到周在江南的影响,周谢只被司马瑞免职,孙比没有那么幸运,直接被夷为三族。
太兴元年(318年)11月,也就是司马瑞成为建康皇帝的第二年,孙浩的儿子孙凡又发动了叛乱,但没有太多动静就被消灭了。关于这场叛乱,《晋书》只记载了“故归命侯孙浩子凡谋反,伏朱”。
以上,“八王之乱”后,为东吴复国的叛乱出现了三次,但频率比蜀汉高。遗憾的是,他看起来很热闹,但没有任何动静,所以他很快就被扑灭了。也有两个原因。首先,孙吴也是外国政权。后来,虽然他得到了江南士族的支持,但当西晋宗族南迁时,这些士族只是忙于争夺权力,没有强烈的动力恢复东吴的国家。另一方面,东吴后期的统治实在太糟糕了,使江南地区令人窒息,缺乏民意基础。
西晋出现了八王之乱,各地自立 为什么蜀汉和东吴没有趁机复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