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朝,谁看到皇帝不必跪下?下来带来历史故事,一起看看吧!
封建时代“尊儒重礼”,尤其是君臣之礼。清朝不断加强封建皇权,达到历代最高点。天、地、君、亲、师(雍正初年订立的顺序)成为祭拜和崇拜最可以理解的对象,把君主的地位排在父母之上。如果不跪拜父母,就会被视为不服从和不孝,那么不跪拜君父就会被视为弃国弃家,这不仅是叛逆和不忠。
[img]406399[/img]
在清朝,很少有人不能跪拜皇帝,包括世袭对铁帽亲王的充耳不闻,以及衍圣公、天师、帝师、国师、三公,甚至外藩诸王和外臣使者(清末的变化)。除了少数功高权重的宗室(所谓的“君前免跪”),我个人认为大约有三种皇帝在清朝不能崇拜皇帝。
首先,作为皇帝的父母和祖父母,除了太上皇乾隆、太皇太后、国母皇太后和圣母皇太后,太妃作为皇帝的妾不能崇拜皇帝。相反,皇帝不得不在尊封仪式上向太妃鞠躬六次(太后三次跪下九次敲门),但太妃不能像皇太后那样安定下来接受礼物,必须站起来避开座位。
二是清初(崇德、顺治、康熙初)藏传佛教喇嘛见皇帝时免除磕拜礼,但分为三个阶段:前尊、中跪、后拜。
作为清朝的国教,皇太极建清后免除了喇嘛的崇拜,藏传佛教也尊皇太极为“曼殊师利大皇帝”(妙吉祥菩萨、文殊菩萨)。(来来去去是梦)这一时期,比如伊拉古克三呼图克图在崇德七年见皇太极时,两人携手见面。在多伦会盟中,康熙皇帝免除了哲布尊丹巴活佛的跪拜礼,并命令所有参加会议的喇嘛免除跪拜礼。这一幕几乎把之前“磕头”的朝鲜君臣蒙上了“酸”的圈子,以至于清朝皇帝从早期国家团结和对宗教尊重的角度考虑了对这种“超高标准”接待藩僧的记录和分析。
清朝皇帝更尊重达赖喇嘛和班禅额尔德尼作为藏传佛教的领袖。顺治九年十二月,五世达赖在南苑见顺治皇帝时,顺治皇帝从皇室座位上起身迎接十步,两人举行了握手仪式。然而,在五世达赖和康熙皇帝后来的辩护中,他们仍然说“僧侣跪下来接受命令,恭敬他们的声音。。。俯卧接旨,圣驾脚前奏请”,以显示臣属身份(老档《达赖喇嘛为辩护不允许与吴三桂同叛朝廷奏书》)。
清中乾隆时期,西藏作为清朝领土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宗教领袖在宗教中的地位有多高,都应该反映统治中的君臣关系。虽然所谓的“君权神授”,但实际上君权远高于神权。1780年7月21日(清乾隆45年),六世班禅额尔德尼活佛一行在避暑山庄丹泊敬诚殿朝圣乾隆时,改为“跪请圣安”,乾隆皇帝“上亲扶起”(成败皆空)。虽然前五世达赖活佛和后六世班禅活佛在与皇帝的交流中并座,但活佛的座位低于皇帝的宝座,位置更偏颇,体现了君臣(中央和地方)的隶属关系。
在清末,面对英国侵略者,九世班禅大师组织军队抗击英国对西藏的侵略,以维护国家的统一。后来,当光绪31年(公元1905年)九世班禅被迫在印度见到英国王子时,鄂康诺要求班禅大师跪在英国王储身上。九世班禅坚决拒绝,说“我只跪在大皇帝面前,其余的不是”,仍然执行常规仪式,反映了高尚的爱国精神和维护国家尊严的意志。
另一个不跪拜的人是在清朝晚期。面对西方列强的欺凌,清朝政府被迫同意,西方使者的礼仪从跪拜改为三折腰,即三鞠躬。光绪24年,德国王亨利在颐和园勤政殿见到光绪皇帝时,向他们鞠躬三次。光绪皇帝“点头回答,用中文安慰”。
其他免跪拜者,如瑞亲王多尔根、惠亲王绵愉、恭亲王奕欣等,只是一代又一代的特例。
清朝谁看到皇帝不用下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