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明清时期,两府列女是如何产生的?

群体产生的社会背景对两地府县妇女思想行动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和影响。本文主要分析了明清时期的标准制度、政治经济发展、民俗文化和政府人口。随着明清时期国家标准制度的不断发展,标准女性的流程和范围不断变化,影响了女性节烈行为的选择。

一、发展明清标准制度

1.发展明代的景表制度

明朝政府对女性节烈行为的重视可以从其标准制度中看出。从中央政府到地方政府,政府通过标准制度教育妇女的行为,以限制妇女的行为。明朝中央政府严格控制地方标准的过程,必须得到中央政府的认可,并有一个通常的标准过程:乡村报告-地方申报-风宪官核实上奏-朝廷标准。

明清时期,两府列女是如何产生的?

明洪武26年对标准女性的流程更加细化,标准流程变为:地方报告-直隶府州审核-礼部审核后,要求各级保证所报信息的真实性——根据法院重新审核-礼部奏请-朝廷标准。明初,统治者不断严格执行女性标准制度,这表明他们非常重视标准的真实性。而且为了防止女性虚报,明成化第一年规定,如果有假报年龄的人,举报人和负责任的官员将受到处罚。这样可以保证标准流程的公平性,保证标准妇女在当地发挥榜样作用。@ 明朝政府的“孝”是不鼓励割肉、做药等行为,对这类女性不作标准。洪武二十七年规定:“孝道,凡割股或伤生,卧冰或冻死,自古不称孝道。若为标准,恐其榜样,通行禁约,不允许标准”。

2.清代标准制度的发展

在明朝的基础上,清代的标准继续发展。清顺治五年(1648年)规定,孝子顺孙、义夫节妇,在顺治元年后上演,仍可核实后上报。为了保证标准妇女的公平性,清朝的审计程序更加严格。康熙年间的审计程序:管理孝顺,不核实官员-交礼部讨论。如果官员和老板不报告,他们将接受审查。雍正年间,做出了详细的流程:地方督察管理州县,将标准女子公布城乡——家庭写出事实——邻居和族长投递——州县再审,督察留案,按实际记录——方银给家庭。

清代的标准与明朝有些不同。@ 康熙时期,节妇已核实上报,但因病去世仍可标明。@ 降低标准年限。女性在顺治年间 20岁开始守节,40岁符合标准条件。雍正时期,40岁以上的妇女可以守节15年以上,乾隆时期的节妇也会在年龄范围内给予“清标通管”。雍正时期,没有子侄的孝女终身未婚。

明清时期,两府列女是如何产生的?

@ 清朝和明朝统治者一样,也担心愚民模仿伤身救亲的方式,不再标明割肉伤身的妇女。顺治九年(1652)规定,通过割股或伤害身体、卧冰冻死的妇女不再标明。康熙年间(1688)妇女再次被禁止愚孝。政府通过“不允许标准”来抑制妇女愚蠢的孝道行为。上述事实也表明,明清时期,统治者不同意愚孝殉夫的行为。然而,它仍然存在于民间,仍然存在伤害自己和拯救亲人的例子,这已经不是主流的声音了。@ 清朝不提倡殉夫自杀的标准。康熙年间禁止妇女殉夫,“王以下至于细民妇女的死亡”。雍正认为节妇比烈妇更难,需要孝顺叔叔,抚养幼儿成才,责任更重,对烈妇不给予标准,防止养成自杀的习俗。在政府标准制度的指导下,明清时期两府节妇人数超过烈女人数。

总的来说,标准流程在明清时期不断发展。在继承明朝的基础上,清朝扩大了标准范围,宽化了标准年限,严格了标准流程。不再标准割股伤身、殉职的妇女。原因与统治者维护国家稳定有很大关系。表彰妇女有利于妇女积极承担奉献父母、教育子女等责任,引导社会风尚。

二、明清政治经济和民俗文化

1.明清政府政治经济发展

明初,为防止农民起义破坏封建统治的稳定,统治者采取措施缓解社会矛盾,发展农业生产,以达到维护统治的目的。例如,政府鼓励当地农民积极开垦荒地,让因战争无居所的流民回到家乡从事农业生产。同时,鼓励种植经济作物,为纺织业的发展提供原料来源,促进明代丝绸和棉纺织业的发展。明初统治者还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 270 建设大型工程多年 2270 这些措施有利于农业的发展,为农业灌溉提供便利。

明清时期,两府列女是如何产生的?

明初,统治者还鼓励工商业的发展,如商业税,采取低税政策;免征农器税、婚丧嫁娶税等部分税目。它还为商人建立了储存货物的地方,促进了商品流通和工商业的发展,产生了许多商业俱乐部。例如,北京是一个政治中心和商业俱乐部。正定府已成为商贩聚集在这个商业大都市辐射范围内的重要城市,因为它靠近京畿道。除了北京,东南沿海地区、运河和江南地区的许多工商城市都在崛起。当时,江南苏、松、杭、嘉、湖五府都是工商聚集的地方,松江府经济发展迅速。

明中叶,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业器具制造业不断更新,农业生产水平不断提高。闽浙北有水稻种植,粮食产量不断增加。一亩稻田的平均产量约为2至3块石头,有些地方甚至每亩产量为5至6块石头。由于农业经济作物种类增多,产量增加,桑蚕养殖业发展迅速,推动了商品货币经济和工商业的不断发展。然而,明朝已经到了封建社会的后期,其政治统治腐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明朝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并不适应,导致了持续的社会矛盾。在各种复杂矛盾的相互作用下,明朝最终被农民起义推翻。

16 17世纪末,首领努尔哈赤带领女真族成长 金政权建立于世纪初,后改国号为清。17 世纪 40 在吴三桂的帮助下,清军进入关中,击败李自成,定都北京后,南下进攻南明,最终统治世界。然而,明末清初的战争、清初的圈地、迁海政策和疯狂的掠夺,严重削弱了中国经济,降低了生产力。经济衰退给人民带来了痛苦,也给清朝带来了统治危机。为了缓解危机,清初统治者采取了降低税收征收比例、实行摊丁入亩制度、解除人身约束等多种措施来维护统治。这些措施促进了纺织、制糖等手工业的发展,以及佛山、汉口等新兴城镇,超过了明朝,出现了人口爆炸性增长和前所未有的经济繁荣。

2.两地府县的民俗文化

虽然正定府和松江府一北一南,但都属于平原地带,有河流经过。地理位置和条件优越,有利于当地农桑业的发展,当地人民积极开展农业生产,进而形成地域民俗文化。正定府县“人性多,务在农桑”,这样自给自足的稳定生活,也促进了正定府“好尚儒学”社会风尚的形成。松江府县“农村纺织,尤尚精敏,农业休闲,出版日万,织耕”,通过耕作和纺织获得稳定的生活来源,使松江府妇女有“妇女庄洁,无登山、寺庙等事情,井臼,刺绣目的,不好”。随着民俗文化的发展,大多数女性生活在封闭的农村地区,思想容易受到影响,进而影响节烈的选择。

明清时期,两府列女是如何产生的?

三、明清两府辖县及人口发展

1.明代两府辖县与人口的比较

正定府隶属于明洪武北平布政司——永乐北直隶(京师),管辖5个州和27个县,管辖正定县。明嘉靖松江府 21 年(1542)辖华亭县、青浦县、上海县、华亭县。由于明朝政府对全国各地人口的检查,其人口数据相对可靠。

从明洪武年间到万历六年,两府人口都在增长,其中正定府增长 777376口。松江府增加 234464口。洪武年间,正定府比松江府多 万历年间,66205口正定府比松江府多 609117口。明洪武二十四年,松江府只有一府两县,所以人口少于正定府。

2.清代两府辖县与人口的比较

正定府辖县的变化:顺治年间,阜平县被拆除,曲阳县和兴唐被加入,康熙初年被改回。雍正二年将其所属的五个州作为直隶州,分别管辖17个县。雍正十二年,一个州和三个县被归还。也就是雍正十二年,正定府辖正定县、获鹿县、井兴县等。 14 个县。与明代相比,清代正定府的州县行政单位有所减少。

明清时期,两府列女是如何产生的?

清顺治13年(1656)至雍正2年(1724年),新加入松江府的县有娄县、金山县、南汇县、奉贤县、福泉县。雍正8年(1730),福泉县属青浦县,嘉庆10年(1805年),新设川沙抚民厅(县级)。也就是说,从松江府到清代嘉庆,华亭县、上海县、青浦县、奉贤县、金山县、娄县、南汇县共有七个县。与明代相比,县级行政单位数量增加,所辖人口也在增加。

两府人口均呈上升趋势。乾隆年间,正定府有 与顺治时期相比,1.752.000口增加 松江府665、701口 与顺治时期相比,2.277.000口增加 2.067、096口,比同期正定府多 到嘉庆二十五年,525、000口,松江府比正定府多出543、000口,这是前代所没有的现象。

总结

明末清初两府人口减少与瘟疫和战争有关。正定府人口减少可能与明万历十年的干旱和瘟疫有关。明栾城县记录:“(万历)十年春三月干旱,瘟疫大作。人有肿脖子的人三天就死了,亲戚朋友都不敢挂。有灭绝的人,叫大头瘟。”当时干旱,大头瘟流行,传染性强,导致人口减少。据《中国人口史》(明时期)记载,明末正定府人口减少也与崇祯年间的不明疫情和鼠疫有关。据《中国人口史》(清时期)记载,正定府靠近京畿道,清兵入关大面积圈地也是人口减少的原因。松江府人口减少的原因与频繁的自然灾害、瘟疫和战争有关。


明清时期,两府列女是如何产生的?明清时期,两府列女是如何产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