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大家都知道春秋五霸,战国七雄,却不知道春秋末期诞生的中山国,虽然只是一颗后起之秀,却给中原诸侯带来了许多纠纷,鼎盛时期,中山国一度成为三晋等诸侯的心腹大患,屡遭诸侯打击,再次崛起,不得不说,中山国虽然不属于西周分封的诸侯,但在中华文明的星河中,却一点也不逊色。让我们来看看为什么中山国能在诸侯打击中坚守200年。感兴趣的读者可以一起往下看。
战国时期,赵武灵王创造了胡服骑射。许多人认为他是为了打击中原诸侯而进行的军事改革。事实上,这种灵感的来源来自中山。公元前307年,赵武灵王召集朝中大臣商量国事,“想继襄主之业,启胡翟之乡”,将赵国的进攻方向从中原转移到东北部的中山国和北部的胡国。早在赵襄子时期,他就立足于兼并中山。有的大臣同意赵武灵王的想法,有的反对。为什么大臣们反对?这里有必要解释中山国发展的历史。
[img]401221[/img]
中山国是春秋末期,由晋北部北狄游牧民族鲜虞族演变而来。建国者是中山武公,因都城有山而得名中山国。中山国的发展时间不长,从建国到灭亡只有200多年。然而,这200多年的历史与中原诸侯有着不可分割的纠缠。虽然中山国的文化最终被摧毁,但它与中原文化密切相关。
早在春秋初,鲜虞狄人就以游牧打击为生,多次以中原弱小诸侯为打击对象。公元前652年,鲜虞袭击邢国和卫国,迫使邢军逃跑,卫军被杀。后来,在齐桓公的指挥下,邢卫和宋曹邢卫一起从灭亡中救出。
春秋中期,随着晋国由弱变强,鲜虞狄将目光投向了实力雄厚的晋国,并多次在魏赵等诸侯封地进行攻击。在拔河战役中,鲜虞和晋国成为死敌,双方相互胜负。
三家分晋后,晋国实力减弱,鲜宇也成为中山国。不仅扩大了面积,而且增强了军事实力。公元前414年,中山武公大力开展军事改革,以东部平原为目标,进一步扩大了土地面积。不幸的是,他很快就死了。桓公继位后,他与三晋关系紧张,导致当时军事实力最强的魏文侯派军队进攻中山。在乐阳吴起两位著名将领的打击下,中山几乎灭国。
然而,魏文侯死后,他的儿子魏武侯继位,放松了对中山国治理的警惕,导致中山国在公元前380年重新崛起。通过20多年的努力,他也成为了一个羞耻而勇敢的人。由于重建的中山国把国都建在赵国东北腹地灵寿,客观地拦截了赵国的国土,赵国有一种喉咙痛的感觉,@ 在赵国的两次袭击中,中山国进行了顽强的抵抗。为了防止赵国再次看到中山国的老虎,中山国还在两国边境的主要地区修建了长城。
[img]401222[/img]
以上是中山国从成立到发展的历史。那赵武灵王后来怎么能让大臣们同意胡服骑射呢?看到有人对胡服骑射改革不感兴趣,赵武灵王带领大家到赵边境走来走去。他用实际行动建议大家,赵虽然是中原大国,但与中山北狄的战争较多。从双方交兵的装备来看,中山国延续了狄人游牧民族的作风。马快车来来去去如风,比赵步兵快。
为了让大臣们直观地理解,赵武陵王亲自穿上短裤、腰带、靴子、高马、弓箭表演,他精彩的演讲让大臣们真诚,所以赵迅速掀起了胡骑旋风,被称为战国特种部队“赵骑”是这一时期建立起来的。
赵武陵王在大力进行军事改革的同时,也吸取了赵国最后两次进攻中山的教训。一方面,大力发展国防军事,增强赵国综合国力,在原阳等地区建立骑兵营,培养良好的军事马匹和骑兵;一方面,大力开展务实的外交活动,分散秦国与齐楚等国的注意力,为赵国进攻中山争取空间。
公元前308年至296年12年,赵武灵王先后五次攻打中山。最后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亲自带领20万军队攻打中山,俘获中山王,占领灵寿,中山国灭亡。
作为战国初期崛起的中山国,虽然从建国到灭亡只有210年的历史,但却给世界带来了许多警告。首先,在诸侯争端的战国时期,一个面积不到500英里、人口不到100万的小国经常向中原大国展示肌肉,这不仅体现了中山国能够善于战斗的作风,也体现了中山国不屈不挠的自我完善性格。第二,中山国虽然国小力单,但背靠太行,眼放中原,虽然屡遭打击却不屈不挠,这种顽强的生命力值得其他诸侯国学习和借鉴。第三,任何时候都要居安思危。中山国桓公不吸取前一次灭国的教训,采取艰苦的战略,在赵国腹地建设首都,这是中山国灭顶的重要原因。
为什么中山国能在战国乱世坚守2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