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谡失街亭一直是后人热议的话题。很多朋友认为马谡死得很委屈,给诸葛亮背了一个大黑锅。想想马谡依山而守,居高临下,势不可挡。还没能打败来犯的魏军,当道下寨,和魏军正面交锋好几次,不是更惨吗?真的是这样吗?马谡守街亭背后有哪些未知的秘密?
[img]401310[/img]
首先我们简单介绍一下街亭,又称街泉亭,位于秦安县厅东北45公里的陇城镇。山高谷深,地势险峻。在古代,它是兵家必备的地方。在进攻和攻关中,撤退和守卫陇右是非常重要的。受《三国演义》的影响,很多朋友一直认为魏军的兵力是当年街亭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蜀军的几倍。事实并非如此。当时双方的兵力应该是平等的。也许蜀军在一定程度上比当时的魏军略多。为何这么说?我们不妨从史料中寻找线索。
让我们来看看当时马苏有多少人。马苏的具体兵力史料没有详细说明。然而,当时副将军王平对马苏有不同的看法,因此他带领一支军队当道驻扎。这支军队的数量是有记载的。据《三国志王平传》记载:“众尽星散,只有平所领千人,鸣鼓自持。“这里写的是,王平的第一军还有1000人。再加上街亭的重要战略意义,从诸葛亮的谨慎使用来看,我们可以大致推测马苏和王平带过去的街亭兵力应该在1万左右。
[img]401311[/img]
再看看魏军。曹魏名将张合在街亭与马苏作战。当时抗拒诸葛亮北伐的魏军都督是曹魏名将曹真。曹真当时带了多少兵马来阻止诸葛亮?《三国志》在《魏书》中明确记载:“乃部勒兵马步骑五万拒亮。可见当时曹魏的总兵力只有5万。作为前锋,张合是否把所有军队都带到了街亭??主帅曹真不是很尴尬吗?张合能带多少人过去?据我估计,这个数字也应该在一万左右,为什么呢?
原因有三:一是张合打败马谡后,担心埋伏,不敢追击,因为王平的一千兵马还在。它已经击败了蜀军的主力军。如果张和在军队的绝对优势下谨慎,就没有理由追求胜利。他不敢前进,他的力量有限也是一个原因。二是街亭是战略要地,魏国不可能不重视,张合领导的兵不应在一万以下。第三:据史料记载,诸葛亮曾对街亭第一次世界大战表示感慨:“祁山、吉谷的军队比小偷多,而不是小偷。如果小偷不能被打破,那么这种疾病就不是少兵,而是在一个人的耳朵里。据诸葛亮介绍,当时蜀军应该略多于魏军,这场战争的大败都是马苏不听诸葛亮的话造成的。
当时,魏蜀两国在街亭上的兵力应该是平等的。如果马苏当道守门,依靠街亭的有利地形,在两座山上分兵,阻止魏军应该没有问题,那么为什么马苏坚持在山上露营呢?为什么最终惨败?让我们往下看。
街亭实际上是一条主要的道路。那里有三个据点:略阳、街亭和龙迪。略阳和龙迪的前后两个据点都是天然屏障,街亭相对空旷。我想马苏是第一个来到街亭的。如果他占据了危险的地方,建造了工作,并积极防御,张和绝对不能打破街亭。然而,马苏并没有这样做。相反,他在山上驻扎了军队。在战略布局的前提下,马苏的做法显然是错误的。当时,副将军王平也指出了马苏做法的不当之处。反复劝阻这种行为是非常危险的。他担心敌人会切断水源,然后自己不会进攻。后来,正如王平所说,张合断了马苏的水道,马苏以惨败告终。
但是,如果我们用另一种方式考虑,马谡的做法也可能是可行的,那就是以攻为前提的战略布局,驻扎在山上,有居高临下的趋势。如果敌人切断了水道和粮道,可以效仿当年西楚霸王破釜沉舟的方法,死后生,用山势冲下去,势如破竹,可以打败魏军。这也是马谡选择在相对难守的街亭与魏军作战的原因。他的意思不是防守,而是想和魏军正面交锋。
那为什麽双方势均力敌,却输给了马苏?第一,这是马谡第一次领军作战,领军经验不足,渴望立功。然而,破釜沉舟的计划是否可以随意使用?马苏不是项羽,没有那种勇气。第二,马苏与王平不和,行军打仗,最忌讳的就是将军不和,将军不和也会导致军心不稳,没有战斗,已先败一招。第三,对手强大,张合乃曹魏名将,领导骑兵,正面交锋,一定是吃亏。
@ 马苏失街亭可以用四个字来概括:时间,生命!
假如马苏听从诸葛亮的安排,他能守住街亭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