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资治通鉴》的开头,司马光描述了周烈王23年(公元前403年)三家分晋的故事。这一事件是中国从春秋到战国时期的开始。因此,司马光对此发表了长篇评论。“才胜德谓小人”,是对晋国智伯为何灭亡的长篇大论中的一句话。虽然司马光对如何区分才德的评论不长,但对如何识别和使用人才具有重要的判断和警示意义。以资研为基础,现将该文录下来。
“智伯之亡也,才胜德也。夫才与德异,而世俗莫能辩,通谓之贤,此其失人也。夫聪察强毅之称才,正直中和之称德。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云梦之竹,天下之劲,但不矫揉,不羽括,则不能入坚;唐溪之金,天下之利也,但不镕范,不磨砺,则不能以击强。是所有才德的圣人,才德兼亡的愚人;德胜是君子,德谓小人。凡取人之术,不允许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如得傻人。何则?君子以善为善,小人以恶为恶。威胁以为善者,善无不至;威胁以为恶者,恶无不至。愚者欲为不善,智不能周,力不能胜,如乳狗搏人,人得而制之。小人智足以遂其奸,勇足以决其暴,是虎而翼的人也不多!夫德人之所严,才人之所爱。爱人易亲,严者易疏,以察者多于才,遗于德。自古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余而德不足,以至于颠覆者多,智伯哉!因此,为国为家,苟能审于才德之分而知所先后,又何失人之足呢?”
[img]396475[/img]
这一评论源于晋国医生智宣子准备立智瑶(即智伯)为智氏家族的继承人,但智果不同意,认为智瑶胜于德,会给智氏家族带来灭族的灾难。智宣子不听,智果不得不改姓。结果智氏家族在智伯的带领下真的死了,只有改姓的智果家族独存。
这一评论的意思是:智伯的灭亡,是他的才华超越了他的品德。本来,人才和德行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而世俗的人却无法辨别这一点,把人才和德行统称为贤能。这就是为什么用错人的原因。耳聪明、刚毅、果敢地称之为天赋,正直、中庸、平和的性格称之为德行。人才是德行的辅助和资本;德行是人才的前题和指挥官。云梦生产的竹子可以创造出世界上最强大的好箭。然而,如果竹竿不揉捏矫直,不安于箭羽,不治括端,竹箭就不能射穿硬的东西。唐溪生产的金属可以制造出世界上最锋利的剑。然而,如果金属不熔铸在模型中,不锻造,不磨削柔石,它就不能成为剑刺强的东西。@ 德行全备的人称之为“圣人”,德行全无的人称之为“愚人”;德行胜于才能的人称之为“君子”,才能胜于德行的人称之为“恶棍”。
[img]396476[/img]
一般选人才的原则是,如果没有圣人或君子这样的人才可供选择,与其选小人,不如选傻人。为什么会这样?君子会劫持才能而行善,恶棍会劫持才能而作恶。绑架可以做好事,没有什么是做不到的;绑架可以做坏事,没有什么是做不到的。虽然傻瓜想做坏事,但他的智力不足以让他成为邪恶,他的能力不足以让他勇敢,比如狗咬,人们很容易制服它;恶棍的智力足以实现他的邪恶,勇气足以发泄他的虐待,这就像老虎一样凶猛,他们的伤害不是更严重吗?有德行的人,往往受到人们的尊重;而有才华的人,往往受到人们的喜爱。被爱的人很容易接近,被尊重的人很容易被疏远,这就是为什么人才经常被蒙蔽而忘记美德的原因。自古以来,邦国的乱臣,家族的失败者,都能有余而德行不足,以至于倾覆灭亡的例子太多了,不仅仅是智伯一人!@ 治理国家和家庭的人,如果能审视和德行的区别,知道把哪个放在前面,哪个放在后面,还会害怕用错人吗?
以上评论可以看作是司马光的德才观,值得后来者借鉴。重才而不重德,是当今用人的普遍社会现象。如果用人单位能借鉴司马光的德才观,以史为鉴,把德行放在第一位,也许我们的社会会会比现在和谐多了。
司马光如何看待三家分晋的历史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