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21年(明天启元年,后金命六年),辽沈被后金占领,朝廷再次使用熊廷璧,任命他为兵部尚书兼左副都御史,驻扎在山海关,经略辽东军事,并以王化贞为广宁巡抚,协助熊廷璧经略辽东。
01 被误解的正确主张
失败是兵家常事。丢了也没关系。拿回来就行了,但熊廷比等人不能用。朝廷改用兵部尚书王在晋主持辽东战争。王上任后,首先来到前线进行调查。结论是,广宁大败后,官军畏敌如虎,更别说夺回广宁不容易了,即使拿回来也留不住。
[img]394835[/img]
王在晋得出结论,这与当时国家财力疲软、无法与后金长期对抗有关。他主张干脆放弃辽东和辽西,把最后一道防线“退”到山海关,可以大大节省军费。根据他的计算,山海关的重建最多花费数百万银。
实事求是地说,王在晋的主张是当时唯一正确的选择,但却受到朝臣的批评。有人甚至认为他的主张是卖国的言论。即使不是卖国,也是贪生怕死、懦弱无用的表现。这种人留他有什么用?王在晋被解雇后,孙承宗接替了他的导师辽东。
02 “妙计”其实很糟糕
作为明末著名的军事家和曾经的老师,虽然孙承宗梦想着收复失地,但他也明白,明军绝对不是与后金军野战的对手。
经过深思熟虑,孙承宗想出了一个叫做“堡垒计划”的妙计:从山海关到东修建堡垒。金军一来,军民就躲在堡垒里坚守。金军一退,就继续修建堡垒。就像种树一样,他一直在沈阳种“树”。我不得不说,这种方法也很好。虽然这个过程很长,但这种稳定、逐步推进的战术确实是一个“妙计”。
那么问题来了:这个极其昂贵的项目一旦启动,国家有这么大的财力吗?答案是,如果永乐、嘉靖等国力强大,根本没有问题,但当时是灾害频发的天启时期,很难征税。灾害严重的地方不仅不能征税,还要花很多钱救灾。国库已经入不敷出了。孙承宗不可能心中有无数的尴尬,但他不在乎这么多,他不得不有所作为,加上朝廷的支持,他摩拳擦掌地上马。
项目开工后,仅辽西就有10多万军队。他们不仅要修建堡垒,还要配备相关设施,如铸造火炮等武器装备。堡垒修复后,他们还必须在每个堡垒内储存粮食和其他生活设施。
[img]394836[/img]
俗话说,理想是丰满的,但现实是骨感的。花了很多钱之后,堡垒修了很多。没想到金军来了。这些堡垒不仅没能起到互相支持的作用,明军依然崩溃。堡垒很容易被后金摧毁。大量的粮草、武器、马匹和工资自然落入后金军的手中。堡垒在哪里修,简直就是后金军准备的仓库!
03 巨额军费使朝廷不堪重负
可悲的是,没有人意识到这种事情再也做不到了,于是形成了这样一个恶性循环:后金军摧毁一个,明军重建一个,再摧毁一个,仿佛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游戏,双方都上瘾了。
屡败屡战的精神是值得称赞的,但知道游戏不能玩到底,就是脑壳长包。继续玩下去的结果是朝廷一直白白花钱,失地一寸也没有收复。军费不仅没有下降,反而飙升到之前的几倍,每年只花在辽西关宁军身上的费用达到五六百万两白银。
这个概念是什么?当时户部的全部收入每年只有400万!也就是说,即使把户部的年收入全部拿出来,也不足以填补关宁军的漏洞。如果你想养活他们,你必须吃掉你的旧资本。
户部很快就开始抱怨,孙承宗想自力更生,开始在辽西屯田。
田是屯起来的,无奈狭田少,满满计算,整个辽西屯田都能收到粮备税,每年也只能折合白银15万2,杯水车薪。
这种收入只有在没有意外的情况下才能获得。如果庄稼成熟后金军来了,明军无法抗拒。这些辛勤工作的明军成了后金军的免费劳动力,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种的粮食,成为敌人的口粮。
04 各级官员趁机贪污
自力更生,朝廷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地征收辽薪,使世界人民更糟、更痛苦。仍然不能满足需要,朝廷被迫拆除东墙补充西墙,暂停西北城镇的粮食和工资分配,对不起,先欠,什么时候补充,但暂停很远。但人们是铁饭是钢,一顿饭不饿恐慌,不想等待山西、陕西边境军队的死亡,西北侵略者也抓住机会扩大力量。
中原、山东等地不堪重负,民变层出不穷。看到“妙计”即将成为拖垮朝廷的稻草,始作俑者孙承宗也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他想改弦更张。然而,此时他无法忍受。即使他想停下来,他也停不下来。
[img]394837[/img]
除了他,没有人愿意停下来。早在“堡垒”项目开工之初,许多部门和官员就发现这只是老孙为他们“量身定做”的腐败机会。无论是分配工资的部门、官员还是建设项目的管理人员,都有腐败的机会。至于是否有人指责他们难以赚钱,他们“忽视”了这一点。此外,你必须指责有证据。如果你拿不到证据,你就是诬告。
05 堡垒战术变成了摇钱树
没有人能拿出这样的证据,随着堡垒的破坏,这样的证据每次都消失得无影无踪。因此,腐败发生在堡垒修复的地方。
偷工减料把堡垒修成豆腐渣工程只是小菜一碟,更有人虚报根本不存在的据点,显然只修了两个,他可以报三四个以上。
这些没有良心的官员甚至希望金军在堡垒修复后立即进攻。只有在玉被烧毁后,他们腐败的证据才能消失。当堡垒成为废墟时,朝廷无处可查,即使他们想派人去检查。这种堡垒战术也为免费工资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堡垒战术已经成为从六个内阁到当地成员甚至辽西军队的摇钱树。
崇祯四年,大凌河之战爆发。孙承宗苦心经营的大凌河堡垒被皇太极包围了三个月。孙承宗先后派出四批援军,第一批2000人全部结束;第二次,吴三桂的父亲吴翔率领8万人的工资养出了3000名精兵,再加上从其他地方抽调的3000人的增援,他因天气原因退役;第三次仍然是吴翔率领的6000人,吴襄率先成为逃兵,被皇太极率领200名亲兵打得屁滚尿流;第四次从关外调动3万多军队增援,结果几乎全军覆没。
[img]394838[/img]
被包围在大凌河堡垒里的祖先,打不过大寿,突破也不能突出,援军也没用,只好吃完粮就杀马吃,马吃完就杀人吃。当然,不是每个人都杀人。首先,他们杀死了建筑和后勤人员,然后他们杀死了蒙古士兵。蒙古士兵杀人后,只剩下关宁军自己人了。他们不忍心杀人或不敢杀人,所以他们不得不投降。
大凌河之战的惨败标志着“堡垒战术”的彻底破产,所谓的“堡垒战术”自然会死去。这样,你就可以为朝廷节省很多钱,但一切都太晚了。明朝的堡垒很快就在自己人和外敌的“攻击”下崩溃了。
明末生死攸关的时候,有一群人忙着发国难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