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中国古代2000多年的封建历史,历代基本都是自给自足的农耕社会。说到农耕社会,农民和土地自然离不开这两个关键因素。这就是为什么农民起义总是在历代王朝的灭绝中爆发的原因。然而,事实上,中国古代的人口并不比现在多。此外,历代民间还有许多未开垦的荒地。那么,为什么历代绝大多数农民愿意被地主压迫和剥削,而不是开垦自己的荒地呢?
第一,天灾人祸,恶政凶猛。
熟悉中国封建历史的朋友应该知道,每个封建王朝在中后期基本上都会发生一些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人为灾害”更为凶猛),这一切都来自于中后期不可避免的政府腐败现象。无论哪个王朝有政府腐败的迹象,底层农民都将不可避免地遭受严厉的捐赠和杂项税收负担,以及腐败官员的压力。
柳宗元
例如,在唐代柳宗元的《捕蛇者说》中,就有一种描述“苛政猛于虎”。另一个例子是明末农民的负担。除了原来的税收,还有所谓的“三响”需要额外支付(“三响”是辽薪、压薪和训练)。但事实上,统治者根本不知道,这些生活在底层的农民,在如此严厉的杂税捐赠的压力下,已经不能靠种地养家糊口了。换句话说,农民一旦种地,就意味着承担沉重的税收。而且很多农民因为交不起这无尽的税,最后还是借债累累。更有甚者,家破人亡。
据有关史料记载,清初摄政王多尔根总结了明朝灭亡的真正原因。正如他所说,明朝的弊政,虐待人民最严重的地方就是附加征收的辽薪。辽薪负担沉重,各地人民开始起义造反。但明朝政府并不在意,反而增加了工资和工资。而这个人在这“三薪”的长期压迫下,早已苦不堪言。以至于整个明末的20年间,全国人民都处于朝不保夕的状态。最后,曾经盛极一时的大明朝灭亡了。
[img]391206[/img]
古代农耕
当然,俗话说“窥一斑知全豹”。事实上,每一代封建王朝到了统治的中后期,基本上都会出现各种弊政和腐败现象。全国农民耕种的土地已成为剥削的主要目标和来源。为了生存,农民不得不逃税。至于逃税的手段,无非是抛弃原来的土地,逃跑,成为流民,或者把土地卖给有免税资格的官员和乡绅,成为他们的房客为他们工作(被剥削)。
[img]391207[/img]
古代农耕工具
二是技术问题,山林有主。
在古代,开垦新土地并不容易。例如,农民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来培育新开垦的耕地土壤。以中国古代主要种植的粮食作物、小麦和水稻为例。新开垦的稻田(种植水稻的耕地)需要长期的土壤栽培才能实现稳定的产量。
即使采用现代先进的农业技术,也需要3-5年的时间才能培育成中等产量的稻田。因此,在古代农业技术水平上,只需要更长的时间。此外,新开垦的水田通常没有产量,甚至在最初几年也很常见。至于种植小麦,它并不比种植大米好多少。
因此,如果按照古代土地的税收标准,古代农民只要耕种土地,就必须按亩纳税。但新开垦的土地从一开始就无法获得良好的收获。@ 自然,没有人会去农民开荒。
此外,一般来说,全国各地的山地、森林和土地都有自己的主人,你不能随意开垦。一般来说,虽然封建王朝有大量的荒地没有开垦。但这并不是古代农民懒惰造成的,事实上,他们被迫被地主剥削。
为什么古代农民宁愿起义也不愿开垦荒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