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台诗案发生在元丰二年(1079年),何正臣等上表弹劾苏轼,奏苏轼移知湖州后感恩的上表,用语言暗暗讽刺朝政,随后涉及大量苏轼诗文为证。这起案件首先由监察御史起诉,然后在御史台狱受审。据《汉书·薛宣朱博传》记载,御史台上有成千上万的柏树和野乌鸦,故称御史台为“乌台”,又称“柏台”。由此得名的“乌台诗案”。下面给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
“乌台诗案”是一个非常标准的“文字狱”,涉及到很多人。它从一开始就被炒作为一个敏感的政治事件,这也让当时的皇帝宋神宗感到尴尬。宋神宗左右为难的根源在于,新党要把苏轼置于死地,拿出各种证据。但另一方面,很多朝中大臣都站出来为苏轼求情,所以宋神宗为难是“感情”还是“理性”。
这不是宋神宗是否想杀死苏轼的简单问题,而是两党和皇帝之间的博弈。宋神宗很容易杀死苏轼,但一群人在他耳边要求他不要杀死苏轼,另一群人在他耳边要求杀死苏轼。这是一个问题。如果他不能很好地处理这个问题,很可能会发生政治地震。
乌台诗案背景
宋神宗利用王安石的变法,但朝廷分为两个党派。一个是支持变法的元丰新党,另一个是保守的元佑旧党。王安石的变法从一开始就遭到了守旧官员的反对。苏轼并不完全反对王安石的变法,而是反对变法内容中的青苗法和盐垄断法。
在当时的情况下,朝廷的绝大多数官员都不支持王安石。为了使自己的变化顺利进行,王安石被迫使用吕惠卿、张敦、曾布、蔡边、吕嘉问、蔡京、李定、邓万、薛翔等个人性格问题较多的官员。同时,苏轼被列为保守派官员,当时新旧党之间的对立非常严重。
[img]391514[/img]
而“乌台诗案”正是这种对立情绪的爆发。
劝杀派
“乌台诗案”最初是苏轼在元丰二年(1079年)4月被徐州调任湖州知州时,写了一篇奏折《湖州谢上表》,向宋神宗表示感谢。但直到7月,御史台才开始弹劾苏轼,其中经历了哪些变化,恐怕是有心人操作的结果。
御史台官员李定、何正臣、舒畅从这篇奏折中挑选了一句话弹劾苏轼,即苏轼在《湖州谢上表》中写道:“陛下知道自己愚蠢不及时,很难追随新的进步;检查他是否老了,或者他可以饲养小人物。”
御史官员抓住“新进”、“生事”这个词弹劾苏轼,妄议朝政,攻击朝廷。其中,“新进步”被解释为新启用的变法者。“生事”意味着他们改变了祖先的法律,滋生了事故。事实上,他们隐晦但清楚地表达了自己和变法者的立场。
[img]391515[/img]
神宗迅速作出指示,要求对此事进行严查,苏轼立即从湖州被拘留回都城拘留在御史台。
很快,御史官员从苏轼的诗中找到了更多讽刺政治的证据:在《山村五绝》中,苏轼写道:“赢得孩子们的好声音,一年半以上在城里”。苏轼承认这是对青苗法的攻击。其基础是青苗法是宋代的一项国家贷款政策,每年春夏由地方政府向农民贷款或贷款。
因为在最初的实施过程中,政府贷出了粮仓里所有的粮食,结果是在饥荒年没有粮食救灾。因此,规定必须留在粮仓的一半,苏轼诗中的“城市一年”与青苗法有关。
@ 在《山村五绝》第三组诗中,苏轼写道:“三月吃无盐吗?”后来苏轼承认这是在攻击盐专卖法,这是当时盐法中常见的“价格高,质量低”现象,所以很多人不愿意买这种盐。
苏轼最终选择承认,在收集了大量关于苏轼攻击和批评朝政的证据后,御史台开始要求宋神宗处死苏轼。然而,当时大理寺给出的审判结果是“当了两年徒弟,会赦免当原”,这当然对李定等新党人极为不满。
[img]391516[/img]
苏轼当时很有名。李定正要借此机会打击老党。当大理寺的审判结果出来时,李定等人继续演奏,说“如果你这么想,你可以把它放在一边,而不是惩罚它。”。这意味着苏轼所做的这些事情影响很大。不杀人不足以平息事故。
然而,根据大理寺的审判结果,苏轼只需要流放两年,但当时宋神宗发布了一份赦免徒刑的命令,苏轼本可以避免受到惩罚。李定绕过大理寺的审判,坚决要求苏轼处死。
劝免派
面对御史的咄咄逼人气势,当时很多大臣都参与了营救苏轼的行动,这让已经犹豫不决的宋神宗更加尴尬。
宰相吴充对宋神宗说:“陛下以尧舜为法,薄魏武固宜,但魏武怀疑如此,犹能容你衡,陛下不能容一苏轼。”
[img]391517[/img]
例如,张敦和王安石都站出来为苏轼求情。为什么这些大臣如此积极地拯救苏轼?除了苏轼当时的声誉和良好的文学才能外,这也与宋代士大夫的重视有关。
重文轻武的士大夫共治世界政治氛围
宋代是典型的文官治国,宋太祖赵匡胤也留下了遗嘱:“不要杀士大夫和书上的言事人”。
祖先的誓言和宋朝的政治氛围也是影响宋神宗做出决定的因素。在宋代,除了皇帝不能轻易杀死大臣外,大臣们也不会让皇帝轻易杀死他们。说到这种氛围,我们必须谈谈宋神宗发生的事情。
据高文虎《辽花洲闲录》记载,宋神宗想杀一个小水官,却遭到反对:“神宗在陕西用兵失败,内批命令斩一水官。明天,宰相蔡确奏事,说:‘昨天批出斩某人,今天行吗?确实说:‘方欲知。说:‘这个人有什么疑问?确实说:‘祖宗以来,没有杀过士人,臣等也不想从陛下开始。上沉吟久之说:‘可与刺面搭配远恶。门下侍郎张敦说:‘这样就不算杀了。说:‘为什么?说:‘士可杀不可辱。"上声色俱厉地说:"快乐的事做不到一件!“这么快乐,不要做得好。”’”
可以看出,在宋代士大夫被赋予高度政治地位的背景下,宋神宗想要杀死一个小水务官员会引起大臣们的反对和讨论,更不用说杀死重量级文坛人物苏轼了。在内心,宋神宗不想杀死苏轼。
当王安石隐居金陵时,宰相王邈附和了老党建议处死苏轼,并以苏轼制作的一首诗《王复秀才所居双桧》为借口说苏轼有不臣之意,宋神宗反驳道:“诗人之词,安可这么说,彼自咏桧,何预先。”
新党人士张敦也解释说:“龙者不是独人君,人臣都可以说龙也。”
可见当时宋神宗内心不愿处死苏轼,隐居金陵的王安石也上演神宗说:“圣朝不宜杀名士。”
此外,太皇太后曹氏也出面干预,劝说宋神宗:“昔仁宗贤惠,喜气洋洋,说:‘我今天又为我的子孙得到了太平宰相两个人’,盖轼和辙也被杀了?”
[img]391518[/img]
这件事是关于宋仁宗对苏轼兄弟的评价。最后,在许多人的努力下,宋神宗最终没有杀死苏轼。他只是以贬低官员黄州为结果,最终阻止了进一步扩大这一政治事件的可能性,并没有演变成像“盖亭诗案”这样影响政治的政治事件。
即便如此,也有30多名官员参与其中,其中最严重的是徐王沈被切除所有官爵,苏轼的朋友王巩也被分配到岭南,苏轼的弟弟苏哲也被降职。司马光领导的其他官员对20公斤红铜进行了相应的处罚。
对于李定等人来说,这种治疗结果一定是一个很大的失望,这件事对苏轼的影响也是一个转折点。从那以后,这意味着看透了凡人的世界。因此,在黄州,他开始对世俗表现出冷漠的态度。
乌台诗案发生后,宋神宗陷入左右为难的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