唢呐有其独特的气质和音色,是中国具有代表性的民族管乐器。让我们详细介绍一下。让我们看看。
唢呐似乎是中国许多传统民间习俗中不可或缺的,但你知道唢呐最初诞生于波斯吗?一些学者认为,唢呐可能是从波斯传入中国的几种乐器中最具特殊意义的——不仅是乐器形式本身,而且带着其深厚的文化内涵进入中原。
[img]390590[/img]
上图为萨珊王朝时期银器上记载的波斯传统“音乐会”
卢克莱修在《物性论》中写道:“最早教居民吹芦笛的是芦苇空茎中西风的哨声。因此,在芦苇盛产的地区,管乐器经常出现。在波斯西南部和东南部的丘陵湖泊中,北方里海沿岸的许多省份都是芦苇产量大的地方。唢呐诞生于波斯帝国强大的阿契美尼德时期(前550-前330年)。唢呐也经常出现在波斯史诗《列王纪》中,描述伊朗与图兰的战争和鼓角齐鸣。
吹唢呐,预示着一天结束
唢呐(Sorna)波斯语写作:sūrnāy,sūr意为强音(strong),nāy意思是笛子,是一种不同的“芦笛”,主要用于聚会、宴会和其他欢快活泼的场合。据记载,在日落时分,遥远的阿契美尼德王朝,人们在大门或地方行政大楼前吹唢呐,说一天结束了,这意味着“鸣角收兵”。这一传统习俗一直延续到19世纪的英格兰。
唢呐前身“芦笛”承载的宗教内涵
在波斯伊斯兰化之后,唢呐的社会功能除了宴会、欢庆和军乐之外,还被赋予了深厚的宗教文化内涵。
在《古兰经》中,真正的主人用粘土创造了祖先阿丹(亚当)。此时,阿丹只是一个土壤的身体,没有灵魂的生命。之后,真正的主人在阿丹身上注入了真正的气体,使它有了灵魂和生命,成为了一个活着的“人”。因此,“吹”在伊斯兰教中具有神圣的意义。因此,芦笛、唢呐、号角等演奏乐器,携带宗教文化内涵,进入人们的世俗生活。
阿丹和妻子偷了禁果,被真主赶出了公园。从那时起,为了回到公园,阿丹(人)开始不断地寻找和追求真正的主人。芦笛是由芦苇茎断开的芦苇制成的。它的声音悠扬而优美,像哭泣一样,只是符合这种宗教情感的表达。
苏非神秘主义的“神爱”理论往往将真主视为爱的对象,将世俗男女的爱情结合起来,比喻人在寻找之后,最终与真主融为一体。这种比喻在苏非情诗中广泛存在,甚至积累成波斯传统文化。这种宗教文化融入民俗文化后,婚礼成为宗教和世俗“统一”文化的表达。芦笛如怨如诉,适合表达寻求追求,不适合表达“合一”的热烈喜庆。因此,其他用于欢快喜庆场合的“芦笛”唢呐成为波斯民间婚礼的主奏乐器。
[img]390591[/img]
鲁米“笛赋”
莫拉维·鲁米是波斯四大诗人中苏菲神秘派的代表。他的《玛斯纳维》开篇的《笛赋》堪称经典:
“请听这个芦笛说了些什么。它告诉我不要恨和悲伤:自从人们把我从芦苇丛中断出来,男人和女人都抱怨我的笛孔;我渴望因为离别而破碎的胸部,这样我就可以谈论相思的痛苦;一旦人们远离家乡,他们就会日夜寻找自己的家……”
诗人用断了芦苇的芦笛哭泣,象征着人们因为原罪而迷失方向的灵魂,不断寻找和追求回到原来。
[img]390592[/img]
唢呐进入中国的道路
最初的唢呐是波斯和中亚流传的乐器。就连唢呐这个名字也是古代波斯诺Surn。ā的音译。唢呐出现在公元三世纪左右的中国,新疆拜城克孜尔石窟第38窟的妓乐壁画已经演奏出唢呐的形象。在700多年前的金元时代,蒙古西征的大量中亚穆斯林传入中国中原。曾翻译为“锁”、“销呐”、“苏尔奈”、“锁奈”、“煽哪”等名。
至于唢呐的起源,据说三世纪新疆拜城柯尔克兹石窟(约265-420)壁画上演奏唢呐的乐伎形象已经存在。另一方面,金元时期回归中原,又称“唢呐”、“喇叭”。明清时期广泛流传于民间,多用于婚丧喜事的吹打乐队,也用作民间歌舞和戏曲的伴奏乐器。
唢呐史料始建于明代。明王岐《三才图会》:“锁奈,其制作如喇叭,七孔,首尾以铜为,管则用木。”“军中之乐也是如今民间常用的。”
清代唢呐在宫廷中被列为回部乐,也用于大型驾驶卤本。因为两端都是铜做的,所以也叫“金口角”。后来衍生出大唢呐、中唢呐、小唢呐等形状。
2006年,唢呐艺术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唢呐起源于哪个国家?唢呐是如何传入中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