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政治家和军事家看来,将军的地位极其重要,俗话说“千军易得,一将难求”。这就是我国著名兵书《孙子》中所说的∶“知兵之将,生民之司命,国家安全之主。“另一方面,在一场战争中,试图了解对方的主要将军也非常重要。在中国历史上,有无数的例子因为有效的将军而改变了战争的局面,并取得了胜利。
帅与将军的关系
在古代,将和帅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在《说文》中,对“将”字的解释是“将,帅。在古代各种字书中,军事术语中使用“将”和“帅”的本义是“统率也”、“带领其群也”的意思。军队中的高级指挥官,即“领导其群”,可以称为将军,在将军下有副将军、偏将军和将军。在特殊情况下,所有独自指挥一支军队的低级指挥官也是将军。例如,《武备志》中说,如果将军不在,他将被称为将军;如果偏好不在,他将被称为将军;如果总是不在,哨兵将被称为将军;如果旗帜总是不在,队长将被称为将军。
[img]390588[/img]
早期的“帅”可以是一般的指挥员,也可以是最高的指挥员。但早期的“元帅”并非专名,直到唐代才以“元帅”为官名,但仍不常用。金、元时期元帅很多,地位有高有低。明清时期,仅作为尊称。以上情况的介绍是向读者解释,古代的英俊和将军性质相似,不如现在的“英俊”和“将军”之间有固定的水平或上下关系。
如何选拔
对于任何一支军队来说,一个有效的将军都是首要任务。但所有正常人都明白,将军的才能并不取决于官方阶层的水平,正如北宋范仲淹所说∶“不择人,以官为序,也是致败之道。”
那么,选将之道是什么呢?古兵家对此意见较为一致。在中国古代,将才的选拔有几个实践经验教训,也有一些总结性的讨论。早在《孙子兵法》中就明确提出了“将军、智、信、仁、勇、严”的纲领性见解。历代注释和研究孙子兵法的军事家也非常重视这一点。曹操认为这是必要的五德。南宋时期,张俊曾问岳飞“用兵之术”,岳飞只回答了一句话∶“仁、智、信、勇、严,阙一不可。由此可见,以上五点是将军必备的。
在普通人看来,只要武力值足够,就可以带领军队在战场上战斗。事实上,这是一个很大的误解。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将军,你必须“既聪明又勇敢”。如果将军们想有智慧,他们必须认真学习,学习兵法,学习前人留下的丰富遗产,从中学习所需的知识和经验教训。
当然,“智勇双全”只是最精炼的总结。事实上,中国古代对将领的要求有一些更详细的讨论。比如《黄石公三略》∶“将,能清(清)、能静(静)、能平(公平)、能整(军旅整肃)、能接受建议,能听诉讼,能接受人,能说话,能了解国俗,能图山川,能表现出危险(指地形的障碍)、能制军权。“清廉不贪;为了戒骄矜;为了有“进不求名,退不避罪,唯人是保”的高尚品德。
[img]390589[/img]
古代有经验的军事家非常重视培养将领的接班人,以选拔合格的将领。在这方面,明代戚继光是一个非常优秀的人物。在著名的《练兵实纪》中,他专门有两卷《储练通论》,分析“储将材事”。他认为,将领的培养应该从“将德”开始、“将心”、从三个方面入手,要特别注意“将德”。也就是说,道德素质的培养是第一位的。为此,要读很多书,尤其是历代武将的传记,只有这样,才能“心中有定主,不为害挠,不为祸警惕”。有了这个坚实的基础,“然后用杂习器伎(通技)行伍,用浮鼓(详后)实用,材料就成了。戚继光的主张在古代很有见地,在今天也很有启发性。
当然,作为一名武将,必须训练军事科目,使其具有较高的指挥艺术性。但戚继光认为,这方面首先是“练胆”,其次是“练将艺”,这是一个非常聪明的观点。在练习将军的艺术方面,为将军不必一一练习长短器具。在指挥艺术方面,要学习《孙子兵法》和《吴子兵法》。理论学习后,必须“练真将”,即在战场上练习,避免纸上谈兵。现在看来,这种主张还是很有见地的。
古代战争中的[将]和[帅]有什么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