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景之治是指中国汉文帝和汉景帝统治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出现的治国时期。说到这里,你一定听说过。
汉文帝、汉景帝时期采用“轻赋薄赋”、“与人民休息”政策大力恢复战争破坏的社会生产。随着生产的日益恢复和快速发展,多年来一直没有稳定和繁荣的景象。人们的生活水平大大提高,汉代的物质基础也大大提高,是封建时代的第一个繁荣时期。在繁荣的时代,人们似乎应该过上富裕、幸福、稳定、幸福的生活。但事实并非如此。文景之治下的普通农民还是很穷,不安居乐业,还是有“卖田宅,卖孩子”的现象!
[img]388629[/img]
赵错曾在汉文帝的《论贵苏疏》中描述过当时普通农民的生活状况:现在农民五口之家不少于两个人需要服兵役,可以耕种的土地不超过100亩,收获100亩,收获不超过100块石头。他们春耕、夏耕、秋收、冬藏,还要砍柴、修理政府房屋、服务;一年四季,没有一天休息;在个人方面,我们应该交流,哀悼死者,拜访病人,抚养孤儿和儿童,所有费用都应该从农业收入中支付。农民工作如此努力,不得不遭受水旱灾害,政府不得不随时急征暴敛摊派。交税时,有粮食的人在半价廉价出售后缴纳税款;没有粮食的人不得不以加倍的利息借钱和纳税;因此,出售田地房屋、妻子和孩子来偿还债务。
汉武帝提出“罢免百家独尊儒术”的董仲舒曾说:“农民穿破衫,吃猪狗食品。“当时的一些文字记载也证实了董仲舒的话是确切的。以西北地区为例,那里的农民冬天没有衣服穿,整天躺在草窝里;当你必须出来见官时,你只能忍受寒冷和草地。不要以为官员是来给这些可怜的农民送温暖的,他们是来要钱催税的。农民别无选择,只能把妻子或自己卖掉,给别人当奴隶。街上有几道木栏,破碎的农民走进去,像牲畜一样卖掉自己。从这些相关的历史记载可以看出,普通人和农民在繁荣时期的生活仍然非常贫困,那么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情况呢?
@ 必须明白,封建社会“盛世”的表现是社会稳定、政治清明、经济繁荣。它的出现也是基于对农民的沉重剥削。这种“沉重”和前代的“苛捐杂税”、相比之下,“横征暴敛”确实减少了,这就是“轻赋薄赋”。换句话说,“文景之治”式封建“盛世”绝不能理解为农民的“天堂”。这种“繁荣”也很难解决农民的贫困问题。西汉实行编户制度,农民对封建国家承担四个负担:一是田租,即土地税;二是计算赋予和口赋,即人头税;三是兵役;四是兵役。从生产力发展水平来看,西汉国家对自耕农的剥削比秦朝有所减轻,但农民的负担仍然很重。
[img]388630[/img]
此外,豪强地主和大商人对农民的侵害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农民低价出售谷物,甚至出售土地,高价购买牲畜、农具和其他必需品,进出之间损失很大。到了纳税季节,地主、商人乘农民之急,还将粟价再压,商人通过廉价买卖,不劳自肥。西汉社会有成千上万的大商人“以末致富”,但他们必须“用本守之”。做生意致富的大商人需要掠夺土地,成为大地主,守住家业。大商人都求田宅,靠财富使贫民。大商人兼并土地,加速了农民破产流亡。用董仲舒的话来说,总结为“富人田连千,穷人无立锥之地”。一方面是奢侈,另一方面是饥饿,这是西汉全盛时期的社会景象!
文景之治下的盛世,是统治集团的盛世,而不是普通人的盛世。黄老政治最大的缺点是让富人更富有,穷人更穷;强者更强,弱者更弱。特别是后来,当人口越来越多,耕地越来越少时,在政策的保护下,贵族和富农大量合并自耕地,造成了巨大的地主阶层。富人的田地一望无际,穷人连立锥之地都没有。从普通人的角度来看,没有文景之治,虽然农民一年四季辛勤耕耘,但仍然无法避免饥寒之苦。如遇自然灾害或豪强地主入侵,只能卖儿卖女,甚至背井离乡成为流民,饿死。
文景之治什么时候发生?人们的生活是什么样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