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有许多著名的人物,这些人物也很有争议。其中,李密的一生经历了各种各样的生活,也是人们讨论的对象。为什么李密在李渊之前失败了?请详细听我说。
李渊是唐朝的开国皇帝。隋朝末年,他勇敢而足智多谋,最终赢得了世界。但事实上,他并不是当时起义军中最突出的一支。以李密为首的瓦岗军比李渊更倾向于获胜。然而,成者是国王,失败者是侵略者,李密最终以失败告终。有人说,李密的失败与他反对柴孝和占领长安的策略有关。
13年(617年),李渊带领已经秘密聚集的起义军进入长安,建立了傀儡皇帝,并独立成为唐朝的国王。李渊反隋朝的第一步非常重要。他攻击的长安是材料、经济和交通中心,隋朝的开国皇帝隋文帝曾驻扎在首都,历代许多皇帝都以此为首都。从地理优势到声誉优势,李渊选择了长安作为基地。
然而,李密并没有选择攻击长安,而是退而求其次攻击洛阳。洛阳城是隋颉帝时期搬迁的首都,也被称为军事要塞。由于其易于防御和攻击的特点,许多朝代都将其视为首都。虽然洛阳也是一个重要的发展场所,但从攻击难度的角度来看,长安很难。首先,洛阳的地形不容易攻击。其次,作为当时的首都,它有重兵守卫,是隋朝的知己和政治中心。
[img]387107[/img]
毫无疑问,李渊占领长安的计划更加科学合理。李密的顾问柴孝和建议他先占领长安,但他没有听。他看起来很任性。事实上,他也仔细考虑过。李密起义的失败与他的战略无关,而是顺应正确时间、正确地点和人的结果。
事实上,早在李密投靠瓦岗之前,他就组织了反隋。大业九年(613年),隋朝不顾李民的灾难,贸然进兵高句丽。李密的密友杨玄感打算趁机谋反,于是问李密谋略。李密用三个计划回答:第一个计划是半路拦截隋军在临榆关,第二个计划是直接去长安,第三个计划占领都城洛阳。杨玄感太保守了,选择了洛阳的下一个策略。
最好的计划是拦截隋军,这可以使隋军撤退,甚至不战而胜;第二和第三个计划是根据两个城市的情况来确定的。杨玄感的叛乱没有成功,李密也被贴上了叛军的标签,不得不四处流浪,最后流落到瓦岗。
所以,明明有杨玄感前车之鉴,为什么时隔多年,李密在第二次选择中还是步杨玄感后尘?原因很复杂。@ 李密师出名了。长安属于杨玄感的中策,是杨玄感的父亲杨素名,本来就有一定的威望。杨玄感因父楚公而世袭爵位,但李密只是名将之子,不是贵族。长安内世家族根系庞大。如果不是同一个名门,在长安很难站稳脚跟。即使用武力征服,以后也要吃苦果。
@ 当时,李密的军队实际上是复杂的。如果你想仔细研究它的组成,它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绝对忠于李密的士兵;一个是偏离李密的士兵;另一类是新兵,他们没有站稳脚跟,态度模棱两可。
第一类是李密的老兵和真正服从李密管理的部将。例如,王伯当是他的老部下,从不反感。第二类是与李密面和心不和的士兵,他们可能对李密杀害原主翟让感到不满。说到这里,这也是李密自己的苦果。他不是瓦岗之主。原来,瓦岗领导翟让选择主动交付兵权,是因为他钦佩李密的战略,赢得了世界的远大抱负。但李密因被挑拨,怀疑翟让叛变,于是设鸿门宴将他除掉。翟让死后,军中士气大退,李密渐渐不服众。李密不应该相信别人的诽谤。如果翟让假意逢迎,他怎么会愿意交兵权呢?他真的不明白翟让作为草芥英雄的侠义勇气,只有用恶棍的心去度君子的肚子,他才会怀疑他。
[img]387108[/img]
军队中的第三类人是瓦岗过去两年吸收的新鲜血液。虽然他们顺时听话,但其实心里并不一定忠于瓦岗。李密于大业12年(616年)加入瓦岗,仅仅两年后,瓦岗的军队就从几千人扩大到30万大军。虽然它看起来很强大,但许多人根本没有参加过多少次战斗,他们怎么能真正为瓦岗工作呢。此外,一些贫困人口加入瓦岗只是为了混合食物。当时瓦岗粮食丰富,隋末天灾人祸多,灾民猖獗。
基于这两个原因,李密认为洛阳应该受到攻击。在他艰苦奋斗的同时,李渊凭借自然的氏族优势占领了长安。李密知道大势已去,战败后选择回归李渊。然而,李渊怎么能容忍他呢?即使他不选择招安的道路,一山不容二虎,他也不能愿意生活在人下,李渊也不会容忍背叛兄弟的李密在自己手下工作。只能说,李密的失败不仅与他自己有关,也与历史时代有关,毕竟一件事能否成功,天时地利人缺一不可。
李密在李渊之前起兵反隋,为什么失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