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 据《三国志》等史料记载,刘备与曹操在汉中战役中的兵力差距十分明显。就刘备而言,他刚刚夺取了益州,还没有完全消化和整合。至于守卫荆州的关羽,军队有限,更不可能支持刘备攻打汉中。在此基础上,刘备在汉中战役中只有数万人。作者认为,此时的刘备,最多只有1.5个州的地盘。
相应地,汉中战争爆发时,曹操有凉州、雍州、司州、兖州、徐州、青州、并州、幽州等县。至于荆州、扬州等州县,曹魏也占据了一些地区。对曹操来说,实力雄厚,在汉中战役中至少调动了10万军队。因此,曹操在兵力上占据了非常明显的优势,即至少是刘备的两倍。即使曹操愿意,也可以在汉中投入更多的兵马。
然而,在公元219年,曹操选择主动撤退汉中,并将该地区的人民搬走。这意味着曹操主动放弃了汉中的竞争。对曹操来说,在实力领先的背景下,他并没有坚持汉中。
汉中是益州的咽喉。就蜀汉而言,一旦汉中的屏障丧失,无疑会暴露在敌人的打击下,这也是刘备在汉中战役中全力以赴的重要原因。@ 就曹操而言,只要他能长期控制汉中,无疑会给刘备带来很大的压力,也就是说,他有一个重要的基础来完全消除刘备的力量。对于长期愿景的曹操来说,他不会理解这个事实。
[img]387423[/img]
二
当然,曹操最终放弃了汉中之地,主要分为以下三点。第一点是,在汉中战役中,曹操一方失去了夏侯渊、赵卿等将领。尤其是夏侯渊,原本是曹操的得力助手,负责守卫曹魏的汉中、关中、凉州等地。在这方面,在我看来,如果不是在公元219年,那么夏侯元可能会成为曹魏的第一位将军或司马,直到公元220年曹丕称帝。从这个角度来看,夏侯渊在曹魏的地位是无人能替代的。现在,夏侯渊的阵亡,这让曹操不得不亲自来到汉中战场。尽管曹操年轻时,喜欢亲自率军,但等到曹魏成立后,曹操年纪大了,已经很难适应这样的战斗了。
当然,在汉中战役中,刘备一方的损失也相对较大。据《三国志》等史料记载,刘备一方也阵亡了吴兰、雷铜、任奎等将领。更重要的是,刘备一方的前线兵力不足,这让后方诸葛亮焦虑不已。@ 在许多历史学家看来,刘备的局势在汉中战役中并不十分乐观。因此,如果曹操继续与刘备对峙,后者也可能突然崩溃。@ 曹操放弃汉中,显然不完全是夏侯渊等将领的阵亡,也就是其他因素的影响。
三
第二点是荆州关羽和东吴孙权的虎视眈眈,使曹操无法与刘备长期对峙。早在公元215年,孙权就率军发动了逍遥津之战。逍遥津之战是指公元215年,曹魏将领张辽率领7000人迎战东吴的10万大军,以少胜多两次打破东吴的著名战役。尽管在这场战斗中,孙权的10万军队被张辽的数百人击败。然而,汉中战争爆发时,孙权一方已经修复,有能力卷土重来。毕竟孙权对合肥的执念还是比较深的,就像刘备必须夺取汉中之地一样。
与此同时,公元219年,汉中战役结束后,守卫荆州的关羽发动了曹操的襄樊战役。据介绍,东汉末年的襄樊战役,又称关羽北伐、襄樊战役或荆州战役,是指建安24年(公元219年),刘备部带领关羽从荆州南县出兵,攻击曹魏占领的襄阳、樊城的重要战役。
[img]387424[/img]
@ 很明显,如果曹操长期把主力放在汉中,很可能会同时受到关羽和孙权的攻击。换句话说,曹操虽然兵力众多,实力雄厚,但曹魏有很多地方需要防守,这也成为他选择放弃汉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对曹操来说,如果在汉中投入太多资源,就会导致襄樊、合肥等地防空。对襄樊和合肥来说,一旦丢失,将威胁曹魏的腹地。
四
@ 第三,在汉中与刘备作战时,曹操大军的粮草主要是从关中运来的。虽然关中和汉中之间的距离不远,但秦岭和其他山区之间也很难促使曹操军队运输粮草。因此,秦岭等山区的障碍使曹操坚持下去的投资越来越大。而且,在汉水之战中,黄忠和赵云也抢夺了曹操大军的粮草。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尽管曹操大军的数量要超过刘备大军,但这也意味着曹操大军需要消耗更多的粮草。因此,在粮草供应紧张的背景下,曹操确实没有信心坚持下去。
因此,对于果断的曹操来说,他选择在公元219年主动放弃汉中,这自然是及时止损。在这方面,作者认为,如果曹操继续坚持下去,不仅会带来更多的伤亡,还会让关羽和孙权袭击襄樊、合肥等地。同年,曹操放弃汉中后,刘备赢得了汉中,这自然为蜀汉的建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曹操为什么不坚持汉中战役打败刘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