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边疆政权高句丽存在于公元前1世纪至公元7世纪,
早在隋朝征服高句丽时,就遭遇惨败,导致亡国。高句丽还俘获了大量物资和隋人。
唐朝成立初期,高句丽、百济、新罗都采取了和平友好的外交政策。后来,高句丽和百济联盟准备吞下新罗。新罗被派往朝鲜,乞求唐朝出兵救援新罗。
唐太宗李世民下令高句丽和百济停止军事行动,否则唐朝将攻打他们。 高句丽不服从。高句丽不仅与百济联兵,攻打新罗,还派往漠北,煽动薛延陀汗国与唐朝的关系,与唐朝竞争。唐太宗决定用兵高句丽。
[img]386723[/img]
贞观十八年(644年),唐太宗以张亮为平壤道行军总管,率领江、淮、岭、夏兵4万人,长安、洛阳募士3000人,从莱州走海到平壤。以李()为辽东道行军总管,率军6万人,兰、河两州归降的胡人向辽东进军。
次年2月,唐太宗李世民亲自率军从洛阳出发。5月2日,张亮率领水军占领卑沙城。17日,李积军占领辽东城,进入安城。
贞观21年2月,李世民决定东征。朝议认为,高句丽依山为城,易守难攻,应派偏师进攻骚扰,使其中国人疲于应付,耽误了农时。几年后,高句丽可能会因为粮食短缺而崩溃。唐太宗采纳了这个建议。
太宗命牛进达,李积,李海岸率军从水陆两路进入扰乱高句丽。李积率军渡过辽水,经过南苏等几个城市,高句丽兵背靠城墙拼战,李积打败了他们,焚烧了其他城市,回到了老师身边。牛进达、李海岸率军进入高句丽境内,经历了100多场战斗,战无不胜,再次攻克石城。进入积利城后,1万多名高丽兵出城迎战,李海岸将其击败,斩首2000级(通常杀敌数远多于斩首数)。
[img]386724[/img]
贞观22年(648),古神感率唐军渡海攻打高句丽,遇到高句丽军步5000,唐军在易山击破他们。当晚,1万多艘高句丽军袭击了古神感的船,再次被古神感击败。 薛万彻带领唐军渡过鸭禄,到达泊灼城。高句丽人害怕,放弃了城市,逃跑了。大酋所夫孙抵抗,薛万彻击败了所夫孙,击破了3万高句丽援军。
唐军多次击败高丽军队,高句丽王让儿子莫离支高任武入朝谢罪,充当人质。唐太宗因病去世后,战争暂停。
唐太宗使用的军队数量远少于杨迪皇帝使用的军队数量,给人民造成的负担远少于损失。战争期间,它得到了国内的支持。
[img]386725[/img]
唐高宗时期。永徽五年(654),安固率领高句丽军与漠河兵攻打契丹,唐代松漠都督李窟哥在新城大败。
显庆三年(658)六月,营州首都、东夷首都护程名振、右领军中郎薛仁贵将军攻打高丽之赤峰镇,拔之,斩首400多级,俘虏100多人。高丽派其将军豆方娄帅众3万人拒之,名振用契丹兵迎击,击败高句丽军,斩首2500级。
唐右领军中郎薛仁贵在横山打破了高句丽将领温沙门,显庆四年(659年)。
显庆五年(660),百济依靠高句丽的帮助,多次入侵新罗。苏定方指挥唐军水陆齐进,直接进军百济都城。百济用全国兵力作战。唐军打破百济军,攻灭百济。百济王义慈、太子隆、次子和所有城市都向唐军投降。百济有五个部门、三十七个县、二百个城市和七十六万户。唐朝在百济设立了熊津等五都督府。
明庆五年(660)十二月,唐朝派契何力、苏定方、刘伯英、程名振率军分道进攻高句丽。
龙朔元年(661),唐代在河南北部和淮南招募了4400多名士兵,前往平壤和镂方营。以洪璐卿萧嗣业为夫余道行军总管,带领回族等部队前往平壤。
龙朔三年(663),百济复出,百济向日本求助,帮助高句丽。唐军在白江口大败日军,复灭百济。
[img]386726[/img]
到目前为止,高句丽所有的外援都被切断了,东西两侧,水路陆路已经被唐军包围。
乾封元年(666),高句丽内乱,高句丽王泉盖苏文去世,长子泉男孩继承,后来被弟弟泉男建反叛,获得政权。春男孩逃跑了,让儿子泉真诚地去唐朝求助。
唐朝任命右晓伟将军为辽东道安抚大使,带兵救春男孩;任命泉为右武卫将军担任向导。他还任命右金武卫将军庞同善、营州都督高侃为行军总管,共同攻击高句丽。高句丽的最后一场战争开始了。
乾封两年(667),李成攻占新城(今辽宁抚顺北高尔山城),留契碧何力守城。高句丽驻扎在辽水,高句丽和数万漠河士兵守卫南苏城。契碧何力指挥唐军进攻,击败敌人,斩首1万多级,乘胜攻占7座城市。于是他带领军队回到与李成的汇合,一起攻占辱夷和大银行。征服扶余。
唐军进入平壤城下,围困平壤一个多月后,征服平壤,其他部门平定了高句丽。 就这样,在唐朝的攻击下,高句丽终于灭亡了。到目前为止,大同江和平壤以北都是唐朝的疆域。
唐朝攻灭高句丽后,一方面将大量高句丽人迁往江淮之南,另一方面设立了九都督府、四十二州、一百个县、安东都护府,统治高句丽各地,平壤为府衙所在地。700年历史的高句丽从历史上消失了。
隋朝三征高句丽未能成功,但被唐朝摧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