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人讲究天人合一,尊重天道,尊重自然规律。以下是详细的文章介绍。
古代刑律很多,“斩首”是古代对死刑犯的惩罚手段之一。
斩首,又称枭首和弃市,是指斩首犯人后,将头挂在高处向公众展示,弃市是指在闹市区处死死刑犯。自秦朝以来,斩首已被正式列为法律。隋朝至明清以后,死刑主要以斩首为主,比凌迟轻,比绞刑严重。
我们经常在一些宫廷剧中听到这样的台词:“秋后问斩”。顾名思义,县长说话,把死刑囚押在监狱里,秋后斩首。有人不禁要问,为什么要选择“秋后”斩首。古代讲究“庆为春,赏为夏,罚为秋,刑为冬”。要说“秋后问斩”更多的是反映了某种“天道”,反映了人们对天理的敬畏。
[img]385158[/img]
一、“秋后问斩”的起源
秋后问斩是指在古代,秋分节气过后开始处决犯人。秋后问斩始于战国时期。
孟秋之月《礼记月令》记载:“凉风至,白露降,寒蝉鸣,鹰乃祭鸟,用开始行杀。”
《水浒传》英雄传记中首次出现了文学作品。
在古代,人们无法正确解释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的一些现象。他们相信,除了人类和自然,还有一个人可以统治世界。《左传·襄公二十六年》也有“秋冬行刑”的记载。到了西汉以后,秋后问斩被立为政治制度,一直沿用到明清。包括我们现在所说的民间谚语“秋后的蚱蜢不能跳几天”、“秋后算账”等,都有类似的含义。
二、“秋后问斩”不违天理
在古人看来,既然幸福、灾难、瘟疫都是上帝的恩赐,那么人的一切行为都必须符合上帝的旨意,惩罚和宽恕也不能违背上帝的旨意。“秋后问斩”也蕴含着一定的天道伦常。起初,“凉风降,白露降”。秋天过后,猎鹰开始杀死其他鸟类进行祭祀。人们也可以处决有罪的人来伸张正义。
古代刑事部官员认为,行刑要天人合一,春夏草地繁茂,人的生死要与自然和谐相处。秋天是植被枯萎的季节,农民在秋冬更自由,地方官员更容易动员公众观看。此时,行刑符合天人合一。选择秋冬两季行刑也能对人民起到示威作用。
上帝有美德。在古代,人们无法正确解释自然现象和人类社会的一些现象。他们认为造物主给人们的礼物是一种极大的恩惠。春夏万物生长旺盛,属阳,不易屠杀生物。人是万物的灵长,更不容易被杀。戴罪的人必须等到秋天才能被处决。更何况秋后属阴,万物凋谢。万物生物已经停止生长,便于处罚有罪的人。
《春秋繁露》董仲舒:“王者配天,谓其道。天有四时,王有四政,四政若四时,通类也是如此。天人也有。庆为春,赏为夏,罚为秋,刑为冬。”
[img]385159[/img]
三、“秋后问斩”符合统治者的“心思”
秋后问斩也体现了统治者的心思。古代农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一年四季,只有秋天过后,我们才能放松一点。此时,处决犯罪的人可以警告这些普通人,让这些农民有顾忌,敬畏国家法律。此外,当刽子手处决囚犯时,他们中的大多数人会选择拥挤的地方,如市场入口、城市入口等地方,以便更多的人看到并警告他们不要犯罪。
另外,还有两点也很有趣。首先,并非所有的犯人都是秋后问斩,还有“斩立决”的犯人。这些囚犯一般犯有不可原谅的重罪,如叛国、叛军、人贩子、虐待残疾儿童等;第二,为什么秋后大多数人选择“下午三刻”?这次大约是中午12点。当时的理解是,这一点是最阳气的,可以稀释杀人的阴气,或者这一点可以解决囚犯。这是他们昏昏欲睡的时候,这很容易减轻他们的痛苦
在古代,斩首为什么要选择【秋后】?有什么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