澶(chán)经过25年的战争,渊之盟是北宋和辽朝缔结的盟约。下面给大家详细介绍一下,大家一起来看看。
宋太宗攻打辽国有两个目的,一是完成统一大业,二是解决开封以北无险可守的尴尬,确保北宋边防不会一直暴露在敌人面前。
要实现这两个目标,我们只需要做一件事——收复燕云十六州。即北京、天津北部(海河以北)、河北北部和山西北部。
为此,宋辽开始了25年的战争,但宋朝一直输,从未赢过。由于燕云十六州是一个先进的农业区,其农业、手工业等文化活动都比契丹地区发达。因此,契丹统治者对这一地区的重要性给予了足够的重视。他们将燕云十六州中的幽州提升为南京,将皇帝改为上京,将原来的南京(辽阳)改为东京,并在南京幽州建立了许多相应的官职。他们被视为腹地,仿佛站在宋朝对峙的北方,是一个大国。
[img]385881[/img]
辽国萧太后掌权后,逐步治理内政,努力治理。中国逐渐稳定下来,为发动战争奠定了基础。在北宋边境,他一直在挑衅,直到他挥舞着他的老师。可以看出,他觊觎中原之心,试图吞并北宋,引发两国之间的战争。
在战场上,辽国先是优势,然后双方相持。后来,宋真宗亲自开车。宋军在寇准的领导下取得了一些胜利。此时,辽国遇到了一些困难。虽然他们的军队进展顺利,但战线太长,供应非常困难。此外,他们独自进入宋朝腹地。如果他们战败了,后果是不可想象的,他们有了和解的想法。
由于宋真宗一直害怕与辽国发生战争,能议和最好,于是“禅渊之盟”诞生了。
《续资治通鉴长编》载:“以风土之宜,助军之费,每年20万丝,10万银,更不用说使臣专门去北朝了,只让三司差人送到雄州交付。”
“禅渊之盟”后有以下好处:
宋辽之间的战争结束了几十年,生育繁息,牛羊被野,戴白的人(白发长者)不知道干戈,此后,宋辽边境长期处于相对和平状态。
2、宋代节省了巨额战争费用。岁币(30万元)的支出不到用兵费用(3000万元)的1%,避免了多年来重兵守边造成的过度兵役和朝廷税收压力,以极低的成本换取了战争难以达到的效果。
[img]385882[/img]
三、促进宋辽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中华民族的经济发展、文化繁荣和民族融合。
双方对“禅渊之盟”都很满意。从长远来看,这对宋朝更有利,相当于宋朝对辽国发动的“货币战争”。
在《禅源联盟》条约中:“宋朝每年向辽朝赠送12万枚硬币和20万枚丝绸。双方进行自由贸易。”这一条为宋朝经济战争的实施提供了极其便利的条件。这些“新年硬币”对当时的宋朝来说并不是一个很大的负担。与《水浒传》中的“生日大纲”相比,“花石大纲”只是一个小巫见大巫。
辽国只能用牲畜作为北宋的商品进行交易,而北宋的手工产品是辽国所必需的。此外,辽国禁止在宋朝出售马匹,这导致了宋朝贸易的巨大逆差。辽国每年收到的年币被宋朝通过贸易重新赚回,他不得不投入大量资金。
在后期,辽国不再发行货币,而是认为北宋的货币是正品。宋朝掌握了实际的财政权力。辽国的大量原材料和劳动力涌入南方,成为北宋的源源不断的资源。北宋打了一场货币战,成功地掏空了辽国,辽国变得越来越弱。
[img]385883[/img]
苏辙还评论道:“‘禅渊之盟’用金丝稍微吃一下,俘虏欣然听命,年遣使介,修邻国之好,抓了几百年,北方人却不知道干戈,这是汉唐之盛所未有的。”
“禅渊之盟”给了宋辽百年的和平,双方之间没有大战,直接导致宋辽兵备松弛。
宋代真宗、仁宗、英宗三朝“禅渊之盟”后忘战去兵,河北军和京师军是禁军武备皆废,只剩下陕西军可用(也打不过西夏,屡战屡败。);武臣被排除在外。最重要的是,宋朝忘记了与辽国作战的初衷,为了燕云16州,燕云16州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一直在失去,这使得北宋王朝头上始终悬挂着一把“达摩利斯之剑”,这一致命弱点最终被女真建立的金国利用和击败。
如果宋朝像汉朝一样“居安思危”,经文帝、景帝两朝发展,完善武帝时期的军事制度,加强骑兵部队建设,做好战略部署,为整个军队做好准备。专注于收回燕云十六州的战略,那么历史的方向可能是另一个方向。
北宋与辽朝签订禅渊之盟有什么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