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历史上有许多百科全书式的书籍,中国古代的两本百科全书《永乐大典》和《四库全书》在国外也很有名,尤其是前者。在英国的《不列颠百科全书》中,“百科全书”被称为“世界历史上最大的百科全书”。作为一本保存度很高的百科全书,《四库全书》在中国也很有名,但很少有人知道这两本书在历史上起着完全不同的作用。怎么回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一起往下看。
首先是《永乐大典》,由明成祖朱迪亲自下令编写,内阁首辅、姚光孝总编。是中国第一部完整的百科全书式文集。参与编制的朝臣文士、宿学老儒2.16万人,共22937卷,11095卷,约3.7亿字。光目录就有60多卷,古今书籍78000本。
[img]383344[/img]
《永乐大典》保留了明朝以前的大部分文献古籍,包括但不限于中国历史地理、文艺、哲学宗教和百科全书文献。由于《永乐大典》成书过程负责,内容量巨大,直到嘉靖年间才有一份副本,但原件在明末下落不明,唯一的副本大部分完全丢失,现有的《永乐大典》只有不到总集的十分之一。
在乾隆皇帝的主持下,《四库全书》由纪昀等360多名高级官员和学者编写,3800多人抄写。它花了13年的时间,分为经典、历史、子和四部书籍,故名四库。共有3500多本书,7.9万卷,3.6万卷,约8亿字。乾隆皇帝下令抄录7份副本,分别保存在全国不同地方,以防止四库全书《永乐大典》的后尘。在这种保护下,《四库全书》今天可以保存三套半,留下大量文献。
[img]383345[/img]
然而,许多人不知道的是,在编写《四库全书》的过程中,大量对清朝不利的古籍被焚毁,一些文章和书籍中的敏感词被篡改。据不完全统计,在编写四库全书时,大约销毁了1360卷,焚书总数为15万卷。明朝的大部分官方档案和文件也被大量销毁。可以说《永乐大典》完全记录了古籍,虽然《四库全书》也继承了一些古籍,但对原著古籍的打击可以说是毁灭性的。
同样是百科全书,为什么《四库全书》的评价不如《永乐大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