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唐代,三品的官职已经是一个非常强大的官职。一品二品多为虚假,主要留给皇室亲属或有特殊功绩的人。他们的地位很高,权力也不重。此外,死后的封存是一个荣誉称号。听起来不错,没用。在正常情况下,一品二品的官职大多是空的。
[img]381505[/img]
这里简单说一下唐初的官制。大唐继承隋制,采用三省六部制。三省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三省总理政务,最高长官(中书令、侍中令、尚书令)为宰相。后来为了分相权加强皇权,一些从一品到五品的官员也被赋予参与政务的权力,也属于实际宰相。这部分宰相要加头衔,即同中书门下的三品(武周时期:同中书门下的三品)或同中书门下的平章事(武周时期:同中书门下的平章事。简称同平章事)。
武则天的官制与唐初基本相同,但武则天喜欢折腾和改名。官员变动前所未有,更多的高级官员被赋予宰相职务。从684年到705年的22年,武则天任命了66位宰相,是李世民时期的三倍多。
691年9月,狄仁杰从洛州司马晋升为地官侍郎,加尚书衔,与凤阁栾台平章事,即宰相。地官侍郎是原来的户部侍郎,正在四品下。但这一次狄仁杰当宰相的时间很短,第二年正月就被酷官来到俊臣狱中,后来贬官外放,成为彭泽县长。
[img]381506[/img]
697年,狄仁杰第二次拜相,官拜栾台侍郎,与凤阁栾台平章事,加银青光禄博士(从三品散官),并纳言(侍中,正三品)。栾台侍郎就是原来的黄门侍郎,在四品上。在狄仁杰担任宰相的这段时间里,官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基本上在三四品之间来回变化,后来成了检校的纳言。
700年,狄仁杰正式崇拜内史(即中书令,正三品)。今年,狄仁杰去世,武则天追他为文昌右相,即尚书右仆射,属于二品官职;唐中宗时期被封为司空(正一品官职);唐睿宗时期被封为梁国公(从一品爵位)。
综上所述,狄仁杰生前最高的官职是正三品。他当了将近四年总理,属于重中之重。至于死后被封的官职或头衔,只是看起来不错,这是皇室对功臣的奖励。
再来说说一品二品的官职情况:
正品的官职有:三公(太师、太傅、太保)、三师(太尉、司徒、司空)、天策上将;爵位有:亲王和公主。
众所周知,李渊专门为李世民设立了天策将军。一开始,李世民用5万兵马攻灭窦建德和王世充,成绩突出。李渊封不可封,于是他创造了一个位于亲王之上的天策将军。后来,李世民登基后,天策上将不再设立,毕竟没有人比李世民更了解天策上将的力量。三公、三师多为虚设,正品的爵位一般都是给皇帝的兄弟姐妹或子女的。
从一品的官职有:东宫三师(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也是虚职,没有实际权力;文散官有:开府仪同三司;武散官有:将军;头衔包括:继承者、郡王和国公。
武则天时期有几个人被追封为国公:狄仁杰被追封为梁国公、魏安石(北周名将魏孝宽后人)被追封为欢国公、王孝杰被追封为耿国公等。这些人基本上都是武则天时期的宰相,然后是武则天的男宠“两兄弟”。他们生前被封为国公:张昌宗是叶国公,张易之是恒国公。武则天的侄子武承思当时继承了武士余的周国公爵。
[img]381507[/img]
正二品的官职有:尚书令、大行台上书令;文散官有:特进(武承嗣曾担任);武散官有:辅国将军;爵位有:开国郡公;勋有:上柱国。
唐高祖时期,李世民曾担任尚书令,统领百官。李世民登基后,尚书令空置,没有人再担任。尚书省实际负责人成了尚书的仆人。
二品官职有:尚书左右仆射,东宫三少(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府牧(京兆、河南、太原)、大都督,大都护;文散官有:光禄大夫;武散官有:镇军大将军;爵位有:开国县公;勋有:柱国。
作为唐代宰相,狄仁杰只是三品 谁是正一二品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