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刘备今天不是三国第一个称帝?感兴趣的读者可以一起看故事。
在阅读《三国演义》的过程中,很多人会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把刘备当作书中的主角,认为他是真命天子,但同时也会有很多问题,比如:
为什么刘备在三国没有第一个皇帝?你不想,还是不敢?
[img]382990[/img]
先来看看魏蜀吴三国各自称帝建国的时间顺序,
第一个是魏国,公元220年,曹丕逼迫汉献帝禅让,正式取代东汉,建都洛阳,国名魏;
二是蜀国,公元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
公元222年,吴国宣布不再臣服于魏,自立为帝,国名吴。
我们很容易想到这样的时间线:
刘备和孙权都害怕曹操吗?
你看,曹操还活着,他们都不敢称帝,只能乖乖地窝着。
曹操死了,儿子曹丕称帝,刘备敢称帝。
孙权更怂了。魏国顺民两年后,他终于宣布不假装,并举起了皇帝的旗帜。
其实这个想法很不成熟,三国远没有那么简单。
先不说孙权了。本文主要讲三国刘备为什么没有第一个称帝。
不管我们是否见过三国,我们都知道曹操、刘备、孙权都是野心家。
每个人都有野心,否则东汉末年就不会有那么多割据势力了。
但只有当力量与野心相匹配时,他们才能从群雄中脱颖而出,成为最后的赢家。
在此期间,他们将打出各种旗号,团结部属,凝聚人心。
比如曹操“奉天子以令不臣”,刘备以“复兴汉朝”为己任,孙权高喊继承父兄遗志。
[img]382991[/img]
这些口号都很讲究,不仅给曹刘孙三方势力带来了巨大的好处,也约束了他们的行为。
看,曹操以大汉忠臣的身份,打着皇帝的旗号,掌握着征服的权力,可以名正言顺地攻击那些与他无关的割据势力。
谁敢不听话,他就说你是乱臣贼子,可以出兵讨伐。
大多数时候,那些诸侯虽然气得要死,却没办法拿他。
比如赤壁战争前,曹操挥师南下,号称80万大军。
孙权这边的许多大臣都吓得要尿裤子了,劝说孙权向曹操投降:
不管怎样,曹操代表着皇帝,我们名义上还是大汉的臣子,这并不丢脸。
幸运的是,在周瑜、鲁肃等主战派的支持下,刘备成功压制了东吴本土士族,最终与曹操作战,在赤壁之战中取得了辉煌的胜利。
然而,孙权虽然打了胜仗,却不能指责曹操什么的,完了还得向他称臣,虽然只是表面上的。
至于曹操,想打谁就打谁,连皇帝都要听他的话,但不管他有多嚣张,都有一条不可逾越的底线:不能称帝!
无论汉献帝活得多么懦弱,曹操作为皇帝的基本排面,都必须满足。
有人问,曹操不这样做会有什么影响?
其实影响很大。比如曹操自己阵营内部会出现内乱不稳。
众所周知,荀子是曹操团队的绝对核心之一。
可以合理地说,荀琏应该绝对服从曹操。
然而,当曹操准备称公时,迅迅却坚决表示反对。
为什么?
从西汉到东汉,除了韩信等少数异姓王,无论你在几百年的历史上做出了多大的贡献和权力,侯爵都达到了爵位的顶峰。
当初荀钰投效曹操时,心中怀着对汉室的忠诚,而且从未改变。
汉高祖刘邦与大臣们约定的“白马之盟”,是两汉大臣们遵守的底线。
曹操公然违反了“白马之盟”的誓言,这是一个非常危险的信号。
当了魏公之后,曹操还会做什么,称王还是称帝?
荀子是当时曹操手下忠于汉朝的大臣们的旗帜,代表着许多与他有着相同想法的大大小小的官员。
因此,荀子认为有必要站起来,阻止曹操迈出这一步。
然而,荀琏高估了自己在曹操心中的地位,低估了曹操的野心。
荀子的劝阻并没有改变曹操的想法,其结果是荀子本人被从朝廷中枢调离,郁郁寡欢而死(也有人说荀子是服毒自杀)。
回顾过去,曹操年轻时的野心只是“汉征西将军曹侯”。
后来,曹操曾向夏侯敦吐露心声:“若命在我身边,我就是周文王。”
@ 荀钰死后,曹操不仅称公,而且几年后还称王。
但在这一步,曹操并没有继续前进。
他不知道有多少像荀子这样的人在他内心喊着“奉天子以令不臣”的口号。
这些人不会像刘备和其他人那样明确反对曹操,但如果曹操真的成为皇帝,就很难说了。
不管曹操是想徐徐图之,把自己内心忠于汉朝的大臣都搞定后再称帝,还是真的不想篡位,@ 曹操活着的时候,一直是汉臣。
又有人反对:既然曹操不敢当皇帝,为什么他刚死,儿子曹丕就迫不及待地想当皇帝?
这其实很容易理解,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
[img]382992[/img]
曹操死后,曹丕不确定能压制这群老大臣。在安抚那些人的同时,他必须支持一群新大臣,完全忠于自己的大臣,彻底巩固自己的地位。
这样做可以消除旧皇权势力的反击幻想,也可以消除一些野心勃勃的人躲在黑暗中等待机会。
为什么这么说?
想想秦始皇。当他活着的时候,世界上的人不敢改变。他死后,反秦势力立即蜂拥而起。
曹丕当时面临的情况其实很相似。一方面,敌对的刘备、诸葛亮等人期待着“天下大变”的机会,另一方面,曹魏的内部势力也很躁动。
曹彰的问玺试探、徐州臧霸事件、青州军哗变等都说明了这一点。
此时,曹操过去“奉天子以令不臣”的口号已不再有效。
曹丕必须想出一种新的方法来赢得大臣们的支持,给他们立功的机会,让他们加官进爵,把自己的利益和自己绑在一起。
世界上有哪些功劳可以大于拥立?什么罪能大于谋反?
支持曹丕称帝,既是从龙之功,又是旗帜鲜明地反叛汉朝。
曹操死后不久,曹丕迅速称帝,打了很多人措手不及,成功地将不利影响降到了最低。
当时,刘备先后取得了汉中之战和襄樊之战的胜利,士气高涨。
曹操死后,刘备很可能趁曹丕无法控制朝政一波北伐。
但曹丕称帝的举措消除了这种可能的危机。
全军刚刚加官进爵,期待着立功的机会,彻底抵消了曹操死后士气低落的影响。没有机会。
@ 经过深思熟虑,刘备诸葛亮也继续以皇帝的身份与曹魏作战。
为何选择在这个时候称帝?
一方面,刘备需要与对手站在同一水平;另一方面,这与刘备一方始终坚持的“复兴汉朝”的主张是一致的。
以前不是皇帝,是汉献帝还是皇帝。作为一个决心复兴汉朝的“叔叔”,刘备口中的国贼曹操仍然诚实地成为汉朝的大臣。当然,刘备没有理由称皇帝为另一个政权;
后来,汉献帝不再是汉献帝,而是成为魏国的山阳公。
这时,想要复兴汉朝的刘备,当然要重新举起大汉的旗帜,让自己名正言顺。
[img]382993[/img]
@ 刘备在三国没有第一个称帝,不是不想,也不是不敢,而是不能。
以汉臣自居,但汉朝皇帝还在的时候自称皇帝,这叫篡位谋逆,是做不到的。
曹操没做,刘备没做,司马懿也没做。
所谓“始作俑者,其无后”,
曹丕篡汉,后来司马炎篡魏,刘裕篡晋,开启了宋齐梁陈的轮回。
刘备是三国时期的君主 为什么刘备不敢第一次称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