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约2000年前的东汉,临朝的邓太后(邓绥)下达了一个旨意:征召70多名5岁以上的皇室和邓的孩子到专门开设的学校学习经文。评估他们学习的监考人员是太后本人。这是令人惊讶的吗?古代女性不仅可以上学,还可以上男女学校?
虽然在汉代,进入学校的女性主要是有价值的家庭女性或外戚,但也足以证明古人也重视培养知识渊博的女性,能够开明地接受年轻男孩和女孩一起学习。“女人无才就是美德”这句话似乎不是古代社会的全部观点。那么,女性上学只是汉代的现象吗?古代人才的培养方式是什么?
大多数女人都不是闺房,但在古代重视女性道德的时候,如何接受教育呢?“傅母”一职应运而生,早在先秦时期就存在。与“保姆”不同,傅母主要负责皇室和贵族妇女的言行、礼仪和道德教育。
[img]381275[/img]
“古代女人的房间也是如此,必须有傅姆师保为陈《诗》、《书》、“图史”以训之。”‧列女传序》
“女人十年不出,姆教婉产服从,执麻、治丝茧、编织小组,学习女事,共同服装,观赏祭祀,纳酒浆、豆类、豆类,互相帮助。”-《礼记》‧内则》
既然傅母要教这么多知识,责任重大,古人对傅母的选择也很谨慎。她不仅要出身高贵,还要是才德兼备的贤女。
“国君取大夫之妾,士之妻老无子,明于妇道,又禄之,使教宗室五属之女。”-“白虎通‧嫁娶》
东汉才女班昭曾经说过,她“靠母师的经典训练”,也就是说,她的成长离不开父母的精心教导。即使不出门,女人也能像男人一样接受高质量的教育。难怪历史上有这么多才女。
傅的母亲和女学生之间的关系就像老师、学生和母女一样,非常亲密。此外,在贵族家庭中,傅的母亲经常陪伴她一生,并随时提及她的言行。春秋时期,齐国公主庄姜嫁给卫庄公后,她的衣着变得越来越妖娆,言行偏离了她的道德。傅的母亲一直陪伴着她,她立即说服了她。
庄江的父母说:“你的家庭代代相传,成为人民的典范。你的才华、聪明和聪明应该是世界的榜样。”庄江立刻醒来,纠正了自己的性格,成为了一代圣人。《诗经》中的《硕士》一诗是赞美她美丽和美德的著名文章,但也成为古代美的祖先,不知名的父母真的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学校教学:从贵族到平民的演变
在东汉,女性入学可能只是贵族的特权,但宋朝以后,有文献记载,普通人的女儿可以去学校和男孩一起学习。宋小说《醉汉谈话》中有一个安静的女人的故事,里面提到:“早点孤独,喜欢读书。母亲的命令被录取了。十岁,参与了历史。”虽然这是虚构的,但作者保留了当时妇女上学的习俗。
而真正和男人一起学习的女人,历史上确实有自己的人,而且大部分都是和家里同龄的男亲一起入学的。如果他们是表妹,浪漫的故事可能会发生。青青是宋宣和年间的才女,《能改斋漫录》收录了她的一首歌《浪淘沙》,题记中说她“少与表哥同砚席,雅有文字之好”。但他们有缘无分,留下一段遗憾,幼卿便作词表达这种悲伤。一开始,她写道:“看楚云空,前事无踪。留下遗恨锁眉峰。“文字清美,情感悲婉,如果没有早年的学习经历,幼卿怎么会有这样的才华呢?
明末清初,王端淑是著名艺术家王思任的女儿。她曾被父亲称赞为“有八个男人,不如一个女人”。当她还是个孩子的时候,她和她的兄弟们一起去学校学习《四本书》和《毛诗》,并有天赋背诵它们。后来,她成为了著名的女作家,并编写了《名人诗纬》一书,包括历代名人才女的诗歌作品,进行评论,提出了独特的诗歌理论,为女性文学的伟大做出了重要贡献。
历史上还有一种奇怪的女人,她们有非凡的才华和非凡的勇气,亲自担任丈夫的博物馆授徒,设立“女子博物馆”,专门为女性传道,这可能是最早的“女子学校”。
根据清朝的《御定内则衍义》,明朝有一位姓贾的寡妇,从小就读书,能够了解书中的正义。后来家境贫寒,寡居,贾走出家门,开馆招生,通过教书过着经济自给自足的生活。更重要的是,有贾老师,当地出现了“闺房严肃”的场景,大家都称赞贾的功德。
父母教学:书香世家的言行和身教
现在人们常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古代,父亲是一个才华横溢的大学问家,母亲也是一个出口良好的家庭。他们是孩子们最好的老师。
历史上许多著名的才女都是由父亲培养出来的。东汉末年著名的蔡文姬文学才华横溢,精通音律。她的父亲蔡勇是一名大学生。当她年轻的时候,蔡勇给了她400多本经典书籍。蔡文姬努力学习。有400多篇文章可以背诵。恐怕这个人会感叹如此强烈的记忆力。
前秦还有一位“宣文君”宋氏,出生于儒家世家,她年轻丧母,由父亲亲自抚养。宋氏没有兄弟。长大后,宋父教她一代又一代的经典《周官》(又称《周礼》或《周官经》)。希望这个知识不要断绝。后来国君傅坚视察太学,可惜没人教礼乐,于是有人推荐宋氏。傅坚封宋氏为“宣文君”,请她在家设讲堂,并选派100多名学生向她学习《周官》。像宣文君这样的老师,应该是历史上第一个“女医生”吧?
[img]381276[/img]
君不闻古时有四位贤母母亲对孩子的教育也不容忽视。尤其是男性主外,女性主内,母亲往往承担更多女性的教育工作。明末,有一位传奇女诗人沈宜修,从未上过学,但她出生在一个才华横溢的优雅家庭。她的叔叔沈静是著名的戏剧理论家和戏剧作家。她的弟弟沈自征的杂剧《渔阳三弄》(包括《霸亭秋》)、《鞭歌妓》、三剧《夹花髻》被誉为明代“北曲第一”。沈宜修八岁丧母,与家族母辈读文断字,并能举一反三,迅速遍读书史。沈自征评价她“天资高朗,真有林下风气”。
沈宜修结婚后,育有五子三女,亲自教他们读诗明礼,尤其是三个女儿叶婉婉、叶小纨、叶小鸾,都是善于吟诗作对的淑女。母女之间也喜欢诗歌和歌唱,在闺房里经常题花赋草,镂月裁云,留下许多灿烂的篇章。后来,沈宜修的丈夫整理了妻女诗,成为一本传世的《午梦堂集》,其中妻子有《莺吹集》,女儿叶婉婉有《愁言》沈宜修的才华,在三个女儿身上传承,沈、叶两家,完全是令人羡慕的文学群体。
当然,古代女性学习的方式有很多。例如,一些大家庭会邀请丈夫在家里一对一地教她们,把女人培养成儿子。事实证明,女孩需要在古代和当代努力学习!
古代才女能上学吗?有哪些培养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