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三年(1405年),下令编纂《永乐大典》。前后花了四年时间,高僧姚广孝和翰林学士解缙带领3000多名文臣接手了这项任务。根据朱迪的要求,仪式共有七八千本书,尽可能收集中国古代经典。内容可以说是包罗万象的,在14世纪以前的文学、艺术、历史、地理、哲学、宗教和应用科学方面保存了大量丰富的资料。永乐大典的规模是前所未有的,即使用今天的标准来衡量,也是惊人的。《永乐大典》正文22877卷,凡例和目录60卷,装成11095卷,总字数约3.7亿字。
目前,永乐仪式分散在8个国家和地区的30多个单位和个人手中。在世界各地,公私收藏的永乐仪式只有800多卷,约400卷。目前,国家图书馆有221卷(包括台北故宫博物院60卷),居世界第一。
然而,除了悲伤,我们不能忽视这样一个事实:这个数字意味着什么?
我们不妨做一个简单的数字比较。《永乐大典》成书时,共有22877卷,装入11095卷。然而,目前发现的只有800卷和400卷左右。也就是说,在全世界,我们已知和可以看到的《永乐大典》不到原著的4%!96%的《永乐大典》不知道下落!
《永乐大典》建成后,原藏在南京的文渊阁。后来随着迁都,也被带到了北京。明世宗嘉靖皇帝对永乐大典特别感兴趣,一直想重录一部,多次与大学士徐阶交谈。但是这个想法太大了,重录太难了,被搁置了。但据史书记载,嘉靖36年(1557年)4月,皇宫发生火灾,火势连绵。存放永乐大典的文楼受到威胁,情况十分危急。幸运的是,《永乐大典》及时逃脱了这场灾难。因此,嘉靖皇帝心有余悸,决定将《永乐大典》复制一部,“两处收藏,以备不虞”。
[img]380070[/img]
据史书记载,重录的《永乐大典》在内容、格式、装订等方面与原著相同,令人惊叹。从那以后,《永乐大典》有两个版本。现在人们习惯于把永乐年的第一个版本称为原版,把嘉靖年的重录本称为副本。也就是说,国图收藏的《永乐大典》都是明嘉靖时期的副本。
不仅如此,历史上被八国联军摧毁和掠夺的也是明嘉靖后期复制的副本,海外和国内收集的剩余也是嘉靖复制的副本或其复制品。永乐仪式的原件还没有被发现,其下落也没有准确的记录。也就是说,永乐仪式的原件已经消失了!11095年的永乐仪式已经完全消失了几个世纪!
永乐大典到底在哪里?有学者称之为“中国书籍史上最大的疑问”。
关于正本失踪的第一种说法:清乾清宫大火毁灭。
乾清宫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清顺治12年(1655年)和康熙8年(1669年)。然而,我们目前看到的乾清宫并不是在这个时代建造的,而是在嘉庆两年(1797年)后重建的。重建的原因是嘉庆两年的一场大火几乎彻底摧毁了整个乾清宫。
那么,《永乐大典》原本藏在乾清宫,不幸毁于这场大火吗?
一些专家对这一说法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乾隆九年至四十年间,清政府清理了宫中的藏书,所有的好书都集中在一起,编成了《天禄琳琅书目》。《永乐大典》是书中的庞然大物,有一万多册。如果原来在乾清宫,很容易找到,怎么可能不包括在《天禄琳琅书目》中呢?
第二种关于原始失踪的说法:被李自成烧毁。
崇祯十七年(1644年)3月,李自成率领大顺军队占领北京,达到辉煌顶峰。然而,这种辉煌只持续了40天,多尔根和吴三桂的满汉联军击败了由农民组成的军队。4月29日,李自成即位称帝后,匆匆离开北京。他在京城这几百年的宫殿和城楼上发泄怒火,下令放火焚烧。在这样一个人人自危的乱世中,没有人会去考虑一本书的存在和命运。《永乐大典》原本是否在这个时候默默化为灰烬?
[img]380071[/img]
第三种关于原本失踪的说法:被嘉靖皇帝陪葬。
虽然有不同的观点和不同的观点,但一个不可改变的事实是,几百年来,永乐仪式从未出现过。所有的官方历史和野生历史都没有准确的记录。一些专家认为,嘉靖皇帝是永乐仪式失踪的幕后大使。对于中国古代皇帝来说,他们无一例外地会选择埋葬他们最喜欢的东西。
在打开永陵地宫之前,《永乐大典》的原著是否是嘉靖皇帝的陪葬物,只能是一个合理的推想。目前,当技术条件不够成熟,不足以保证挖掘陵墓和埋葬物品的安全时,对于人们来说,更现实的话题是:如果永乐仪式真的保存在永陵宫,它们能在400多年后保持完好吗?一旦将来有可能出土,我们应该如何更好地保护永乐仪式?经过400多年的岁月,永陵似乎面目沧桑。如今,永陵及其主人嘉靖皇帝正在寻找《永乐大典》,这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如果嘉靖皇帝把《永乐大典》带入永陵,未来正本的出土无疑会震惊全世界。
然而,在打开永陵地宫之前,所有这些猜想只能是一个理论上的假设。《永乐大典》的原著已经消失了几个世纪,可能还有更多未解决的谜团等待着人们不断探索。
明朝灭亡后,永乐大典去了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