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建安24年7月(公元219年),三国刘备阵营发生了两起重大事件。
[img]375383[/img]
刚刚击败曹操,夺得汉中的刘备自称汉中王。
第二,守卫荆州的关羽出师北伐,初期势如破竹,曾威震华夏。
五个月后,在曹魏和东吴的共同攻击下,关羽战败被杀,荆州全丢。刚刚达到顶峰的刘备及其阵营瞬间跌入低谷。
北伐由关羽主导,是三国历史上一场非常重要的战役,是蜀汉阵营衰落的起点。
显然,在三方阵营中,关羽北伐的成败对刘备非常重要。
然而,在《三国志》的记载中,成都刘备、诸葛亮和关羽之间没有交流记录,从关羽出兵到战败被杀的五个月。
仅在《三国志·先主传》中就有一小段证明这件事发生了:
关羽攻曹公将曹仁,禽于禁范。俄而孙权攻杀羽,取荆州。
相反,江东孙权一方在此期间与关羽的沟通有详细记载。
以北伐的名义,关羽发起了如此大的军事行动,但刘备视而不见,这是非常不正常的。
刘备和诸葛亮不仅在这么长时间内与关羽没有任何沟通,也没有从汉中出兵,或者帮助提出建议。
甚至没有指示荆州和周边军队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协助关羽。
@ 关羽北伐时,同守荆州的下属麋芳、傅士仁敢拉关羽后腿,《三国志关羽传》记载:
羽之出军,芳、仁供给军资,不知相救。
包括名义上归关羽所有,守卫上庸的刘备义子刘封,在接到关羽要求出兵帮助的命令后也置之不理。《三国志·刘封传》记载:
自关羽围樊城、襄阳以来,连呼封、达,让发兵自助。封、达辞以山郡初附,不可动摇,不承羽命。
因此,关羽几乎独自携带北伐,最终在曹军追击、东吴偷袭、内外无援兵的情况下失败。
刘备当时的态度是什么?
一些历史爱好者认为,刘备发现关羽在荆州逐渐变大,担心关羽将来会陷入困境。
@ 故意不出兵救援,坐看关羽败亡,消除未来隐患。
但我不太同意这种观点。
刘备阵营当时似乎处于巅峰期,但在三方阵营中,它仍然是最薄、最弱的一方。
在统一世界之前,刘备不可能自断手脚。他没那么傻。
但他肯定不会支持或命令关羽主动攻击曹魏或东吴。
[img]375384[/img]
原因也很简单。关羽出兵时,刘备阵营刚刚与曹操作战。这是最弱的时候,需要一定的时间来调整。
一开始,刘备在正式出兵争夺汉中之前,在赢得了整个益州之后,调整了三年多。
刘备打汉中时,益州当地家庭不太支持。如果他们在获得汉中后不恢复就继续发动战争,估计内部会很混乱。
关羽的出兵一定是擅自决定的。
成为汉中王后的刘备,曾给关羽“假战”的权力。
虽然刘备只是为了方便关羽协调荆州的防御,在与曹魏、东吴的谈判中廉价行事,但关羽用这种权力出兵发动战争也不能说是错的。
我觉得刘备当时估计很傻。
他没想到关羽会擅自挑起战争,他的反应也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即不支持或反对,必要时出兵救援。
首先,刘备当然不能出兵合作。
正如前面所说,刘备阵营刚刚完成了汉中战役,需要恢复和调整。当时最合适的策略是防御,而不是进攻,刘备没有那么多钱供应军队继续战斗。
@ 关羽北伐时机不对。
在《隆中对》中,北伐的前提是“世界发生了变化”,要么是曹魏内部的动荡,要么是曹魏与东吴作战,无法逃脱,要么是其他有利于北伐的因素。
在“天下无变”的时候,北伐是错误的,刘备也不能用整个阵营的未来和安全来配合关羽。
@ 刘备不能被关羽牵着鼻子走。
如果全面北伐,将是刘备阵营的全国之战。这样的战争必须由君主宣布或主持,而不是由将军发动。
否则,任何一位将领都可以随意发动战争,主君也要赶紧配合,自己阵营到底谁说了算?
因此,刘备不能配合被关羽绑架的北伐,也不能明确要求周围的将军迎合关羽。
刘皇叔也要面子,必须保证主君的权威。
由于无法出兵配合,关羽又造成了战争事实。刘备也只能采取不支持、不反对的态度。
而且,以关羽的骄傲,指手画脚也不方便,@ 成都和荆州在关羽出兵后的五个月里没有任何沟通。
当然,如果关羽真的能打败樊城,刘备也愿意看到。赢得樊城后,他命令关羽停止进攻。
战争是可控的,只要不进攻曹魏的核心区域。
到那时,手中有一些战争成果的关羽也能听到劝说。
至于东吴的反水,估计刘备和诸葛亮也能想到,但他们忽略了两点。
[img]375385[/img]
一是看关羽的能力和荆州自己阵营将领的团结。
第二,没想到关羽输得这么快,输得这么惨。
结果,东吴与曹魏勾结,麻痹关羽,采取偷袭战术,迅速夺得荆州。
本该是关羽的后援,以及糜芳、傅士仁和关羽的不和,阻止了东吴的进攻,投降了东吴。
刘峰、孟达本可以救关羽,但他们没有刘备的指示,主观能动性不高,关羽输得太快。
荆州的情况崩溃得太快了,刘备和周围的将军都没有时间做出反应。
整个战争持续了不到五个月,关羽最终被东吴袭击甚至败亡还不到一个月.
战争迅速结束,没有拉锯战,让刘备不支持,不反对,必要时出兵救援战略彻底破灭。
刘备对襄樊之战的看法是什么?为什么不在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