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汉末三国,公孙氏家族被割据,为什么会倒下的读者,下面给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然后往下看~
我们都说汉末三国,其实辽东一直有一个分离势力,那就是公孙家族。东汉末年,公孙度担任辽东太守。中原混乱时,确保了辽东的稳定。从此,他经历了四代三代人的统治,近50年。最后一个是公孙渊。
[img]375038[/img]
公孙家族
公孙渊是公孙度的孙子。他的父亲是辽东省第二代太守公孙康。公孙康最著名的是杀死二袁和苏仆延。因此,他得到了曹操的奖励,成为了襄平侯。公孙康去世时,他的儿子还年轻,所以他的弟弟公孙成了辽东太守。此时,已经是曹丕的时代了。魏文帝派人安慰他,崇拜他为将军骑车,称他为“平郭侯”。
魏明帝曹睿太和两年(228年),公孙恭被公孙康的儿子孙渊篡位。魏明帝派人拜公孙渊为“烈将军”,任命他为“辽东太守”。公孙渊不是一个诚实的人。虽然公孙实际上已经分离了辽东,但他名义上仍然是曹魏的大臣,所以他想联系曹魏的主要敌人孙权来制衡。孙权喜出望外,还派人和重礼去辽东,结果却被反复无常的公孙渊冲洗,吃了。
但公孙渊的行为让曹魏警觉起来,魏明帝曹睿决定彻底解决这一隐患。
自立为王
别管别人怎么想,公孙渊真是自立为王。
曹魏景第一年(237年),幽州刺史无丘俭带兵前来,用魏帝的诏书叫公孙渊去洛阳上朝。当然,公孙渊不敢去洛阳上朝,只好翻脸派兵迎战。他在辽宁海城西部的辽隧县与无丘俭的少数军队交锋,打败了无丘俭。
这场胜利让公孙渊冲昏了头脑,以为自己的时机已经到了,于是自称“燕王”。此时,第四个政权出现在华夏大地。
[img]375039[/img]
这让曹睿大怒,于是他把曹魏的杀手锏搬了出来——司马懿!
昙花一现
景初二(公元238年)6月,司马懿4万大军兵临辽水。他用“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策略从东岸过河,然后用“引蛇出洞”的计划打败了拦路敌人。避雨后,司马懿开始了一场艰苦的战斗,逼近襄平城。历史记载:
“昼夜攻之,矢石如雨。渊窘急,粮尽,人相食,死者多,其将杨佐等降。”
——《晋书》
8月,司马懿纵兵攻入襄平,大开杀戒。共杀害公孙渊文武官员2000余人,15岁以上男兵丁7000余人。公孙渊和儿子公孙修带着数百人出城逃跑,被司马懿的士兵抓获并杀死。
占领辽东近50年的公孙氏彻底灭亡。
自作自受
在我看来,公孙渊根本没有自力更生的条件。公孙一族在辽东分离这么多年,主要是中原的竞争。与他接壤的魏国专注于南方的孙权和刘备。对于辽东来说,曹魏主要是安抚,实力太弱。
首先,国力不足。辽东的管辖范围不如蜀汉。当时人口稀少,国力不强。此外,辽东战争不多,公孙家族的军事实力无法与当时的三个国家相比。
第二,围绕着敌人。强大的曹魏就不说了。辽东周边有高句丽、百济、鲜卑。虽然当时这些少数民族的政权不是很强大,但他们都敌视公孙。
然而,公孙并没有完全灭亡。当时被公孙渊推翻的公孙恭被认为是无辜的,活了下来。然而,他因病成了阉割,这可以看作是祝福和灾难的依赖。哈哈。
公孙家最初占据了辽东一方 最后为什么会倒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