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会混乱的具体过程是什么?刘石为什么能预测?在邓艾和钟会攻打蜀汉的前夕,他成功地预测,如果蜀国被摧毁,邓艾和钟会将无法回来。这听起来有点神秘,但事实确实如此。今天,让我们详细盘点一下事情的来龙去脉。
1、刘寔是谁
刘石是汉章帝(东汉第三位皇帝)第五个儿子刘寿的后代。参照刘备的背景,皇室亲戚可能不一定是美食。刘石属于这一类。他的父亲还在斥丘县担任县长,但他的家庭仍然很穷。刘石小时候只能靠卖牛衣(牛冬面料)来养活自己。但他很好学。即使他在市场上练习摊位,他也不会忘记背诵诗歌和书籍。
成年后,他不仅知识渊博,而且品德高尚。他被当地推荐孝廉的官员推荐,但刘石却不去。隋朝以前,孝廉是平民阶层唯一的上升渠道。
刘傲放弃了推荐,但这并不意味着他在这方面没有想法。作为一名小官员,他跑到洛阳,凭借自己的才华逐渐提升自己。最后,他担任河南尹成、尚书郎等官职。
魏国伐蜀时,他恰好是司马昭的军事参谋。很多人认为伐蜀太冒险了,不禁担心,四处打听胜算几何。刘傲看到同事们的焦虑,笑着说了文章开头的那句话。大家都很困惑,问:钟辉和邓艾为什么回不来?刘傲笑而不回答,但事实证明了他的远见。
[img]375012[/img]
2、崇让论
刘傲之准确预测了钟会的混乱,即他看到了“九品中正制”的缺陷。九品中正制的最初目的是不断从基层向曹魏政权输送人才。其核心思想类似于汉代的“孝道”政策。这是隋朝建立科举制度前中原政权最重要的官员选拔制度。
然而,判断人才的标准取决于官员,无论是九品中的正制还是孝顺。中国也是一个人类社会。如果官员在推荐人才时夹杂着私情,必然会导致近水楼先得月。
感觉到这一点,刘石写了一篇具有政治理想主义色彩的文章——“崇让论”。他认为,目前的推荐制度并不完善,推荐人的道德和知识是由推荐官员决定的,不能完全代表真正的水平。
而且很容易造成裙带关系泛滥,迫使有才华有道德的人越来越少。那么如何改进呢?从刘傲的角度来看,我当然不会想到几百年后能通过考试选拔人才。他提出的改进方法是:让!
归根结底,“让”这个词仍然是一种风格的评价。一个人的才能和道德水平不由推荐官员决定,而是由每个人决定。当职位出现空缺时,朝廷肯定会指定人员填补,因此指定人员应拒绝这样做。
在拒绝的同时,这个人也应该在他的脑海中推荐一个理想的目标。然后是第二个被指定的人拒绝,然后是第三个。在一个圈子里,同事们推荐最多的人表明,他既有道德又有能力,可以胜任这个职位。
这样,每个职位都被期待的人坐着,确保公平、公正和公开。按照刘石的标准,钟辉低于通过线。钟辉知识渊博,但骄傲,无情,腹黑,不被同事认可。这样的人独自领导军队,迟早会发生事故。
事实证明,刘傲对钟会的预测非常准确。@ 蜀国的灭亡完全是邓艾的攻击,这对主教练钟会来说是无法忍受的;@ 作为司马懿的好学生,他对司马昭不服气,认为自己的兵力和姜维在一起,完全有反叛的信心。
司马昭并不完全信任钟会,否则他不会带领军队驻扎在长安,甚至去成都。最后,钟会反了。
3、意外的结局
[img]375013[/img]
从邓艾灭蜀到吴国灭亡,刘傲的仕途一直相对顺利,曾经是尚书。不幸的是,他缺乏对儿子的教育。他的儿子刘霞因贿赂被判刑,涉及刘傲,后者被免职。
几年后,刘傲被启用为大司农。不久,刘霞再次犯罪并被免职。直到晋惠帝执政,刘傲才成为王子(司马玉)教师。从那时起,他的官方财富再次繁荣起来。
在这里,我不得不谈谈他骄傲的作品《崇让论》。这种“谦虚”的理论太理想主义了,现实中根本无法实施。更具讽刺意味的是,即使是原作者也会因为“谦虚”而痛苦。
公元307年,近90岁的刘石被皇帝任命为太尉。这时,刘石已经在家养老了,所以他想安静下来。在几年前发生的“八王之乱”中,混乱的士兵在回家的路上抢劫了刘石的家人,他的老骨头几乎死在了一半。
刘石得知皇帝重用的消息后,迅速感谢他,并承认他年纪大了,不能为国家工作。然而,新皇帝司马炽有更多的想法。他认为这是刘石的谦逊。毕竟,老先生是《崇让论》的作者。
拒绝吧?不要给皇帝面子。接受吧?你可能活不了几天。刘傲在矛盾中反复受苦,不惜花很多钱向皇帝解释关系。在大臣们的反复劝说下,司马炽意识到“拒绝”不是刘傲的“谦虚”,而是他真的想拒绝。这就是放弃。公元310年,刘傲去世,91岁。
钟会之乱的具体过程是什么?刘傲为什么能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