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说到战国时期谁最强大,很多人的第一印象就是秦。最后,在秦国锐士的剑下,中国第一次实现了真正的统一。但毕竟战国跨度已经200多年了,秦国从一开始就没有那么强大。事实上,在战国初期,列国中最强大的是被秦国打败的魏国。
广纳人才成就了战国首霸魏国
三家分晋后,魏实际上成了诸侯国。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封魏文侯为侯,魏国正式成为列国认可的诸侯国。魏文侯也开始了他振兴魏国的事业。魏文侯时期,魏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实力超越了周边其他诸侯国。
魏文侯取得这样成就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他对人才的选拔和任用。魏文侯当政时期,新兴地主阶级觉醒,社会生产关系迫切需要改变。魏文侯知道社会变革的重要性,所以他把求贤任能作为国家发展的首要任务。
[img]373443[/img]
在翟磺的帮助下,魏文侯招募了四个人,包括法国祖先李悝、军事改革家吴起、无神论者西门豹、著名将领乐羊。他还花了一份重礼从东方欢迎儒家大师卜子夏、田子方和段干木。同时,重用狐卷、箕季、任座、师经、公式成父等直言不讳的人才。有一段时间,魏聚集在一起,形成了战国时期最早的人才中心。
为顺应社会变革,魏文侯提拔法家始祖李悝为相国,重用的李悝也全力推行新法。首先,李悝废除了世卿世禄制,实行“吃有劳,禄有功,赏有能”、“夺淫民之禄以来四方之士”。在官员选拔方面,根据能力和信用选拔,建立新的官僚制度;在社会生产方面,“尽最大努力”,鼓励耕作,增加生产,实施“平价法”,稳定米价,稳定人心。此外,李悝还写了六篇《法经》,以维护社会秩序。
吴起作为一名军事家和改革家,也在河西进行社会改革。使“四境内,成训教,变习俗”。使君臣有义,父子有序”。在军队中实施“武卒制”,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叶县西门豹废除了为河伯结婚的坏习惯。落实藏粮于民、寓兵于农、示民以信的改革措施。“发民凿十二渠,引河灌田,富魏河内”,使叶县成为魏文侯改革的光辉旗帜。
经过李悝、吴起、西门豹等改革派的改革,魏国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魏国拥有强大的国力后,开始在军事上寻求对外攻击。公元前409年,吴起率兵攻秦,拔秦五城;前406年,乐羊攻灭中山国,使其并入魏土;两年后,魏又与韩、赵一起战胜灵丘,攻入齐长城。前400年,三晋联军败楚师于榆关,前391年再败楚师于榆关、大梁。魏武侯初期,魏国占领了黄河以南的大梁、襄陵、鲁阳等大片土地,成为中原名副其实的霸主。
[img]373444[/img]
轻视人才,霸主易位为弱者
与魏文侯不同,继位的魏武侯并不是一个重视人才的国王。在魏文侯时期被重用的吴起,不仅没有在魏武侯时期获得应有的国家地位,而且多次受到魏武侯的怀疑。最后,在相国叔叔痤疮的陷害下,吴起逃离魏国,来到楚国,并与楚悼王一起实现了变法创新的事业。
比魏武侯更糟糕的是他的儿子魏惠王。在魏国179年的历史中,在位时间最长的是魏惠王。在他51年的掌权阶段,他错过了著名的变法大臣商鞅、杰出的军事家孙斌和著名的学者张毅。
尤其是商鞅,老相国的叔叔在痤疮危急的时候曾对魏惠王说:“有皇妃子孙鞍,愿王听国事!为了不听,不要让它出境。”。结果,魏惠王商鞅出身于一个没有贵族和名师指导的衰落,抛弃了他。他不理会叔叔痤疮“为了不听,不要让它出境”的建议。因此,在商鞅的变化下,秦成为压垮魏霸主地位的最后一根“稻草”。
著名学者张仪本来就是魏国人,因为出身低,不能重用。经过几次波折,他来到秦国,被秦惠文王重用。崇拜秦国的张仪,用一张利嘴戏弄山东六国,成功地为秦国拿到了魏国的河西之地,这让魏惠王失去了面子。同时,魏国完全失去了外交自主权,成为秦朝和黄昏的墙头草。
魏惠王去世后,几代继承王位的魏国君继承了他鄙视人才的基因,错过了范遂、尉缭子等优秀人才。魏国最终不得不走向衰落,因为他鄙视人才,错过了人才。
曾经称霸战国的魏国,为什么会被秦国碾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