瘟疫从三国鼎立到三国归晋有多大影响?这是很多读者特别想知道的问题。让我们详细介绍一下。让我们看看。
公元217年(汉献帝建安22年),历史上看起来很普通的一年。
作为东汉倒数第四年,今年没有发生什么值得记录的事件:政治上,汉献帝给了曹操天子的旗帜和十二个王冠;在军事上,前一年曹操和孙权也停止了战斗,刘备准备发动的汉中战争仍处于准备阶段;至于民生,历史记录没有记录三个军阀此时有任何措施造福人民或劳动人民。
如果说今年有什么特别的话,那就是今年死了很多人。
至于孙吴,上游指挥官鲁肃病逝,年仅46岁;曹魏去世的人越来越多。在后世著名的“建安七子”中,除了早逝的孔融和五年前去世的阮宇,其他五人都在这一年去世了。@ 司马懿的大哥,被称为“司马八达”之首的司马朗,今年也去世了。
[img]373187[/img]
这很有趣。无论是鲁肃,还是当年唯一的建安五子,还是司马朗,都是一位身居高位、仍处于壮年(50岁以下)的文官。他们很少有战斗经历,所以很难说他们有什么困难,但他们今年都去世了,历史书上的记载都是“死亡”。为什么?
如果我们打开《后汉书献帝纪》中关于今年的记载,我们会在几句话中看到这四个字:“是年大疫。”
是的,这些高级文官(鲁肃除外)的会议集中在今年的死亡上,也就是今年的世界瘟疫。对于只剩下最后一口气的大汉王朝来说,在王朝末年遭遇如此大的疫情无疑是另一个催命符。
因此,如果考虑到瘟疫的背景,我们可以很好地理解为什么前一年各方势力都在战斗,准备在汉中和帮助两个战场上开放电影,但今年他们都选择了淫秽的发展:瘟疫,士兵不能战斗,人们不能拿起锄头。
我们可以看到,建安22年正月,曹操和孙权正在展开激战;3月,曹操突然带领大军撤退。这背后的原因可能是前线疫情爆发,曹操不得不撤退到后面;孙权没有区分胜负,但今年他主动向曹操请求投降。除了为两年后袭击关羽铺平道路外,恐怕还有瘟疫和内部空虚的原因。
北归曹军很可能是将瘟疫带到中原的传播源,就像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将流感病毒从美国带到欧洲战场的美军一样。因此,建安的五个儿子被招募并死亡。与此同时,恐怕还有更多的普通人没有在历史上留下名字;司马朗负责向巢穴前线输送药物,不幸感染了瘟疫,倒在了抗击瘟疫的战场上。
当然,今年的瘟疫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历史进程:瘟疫导致曹孙在江淮地区握手,孙权将进攻中心转移到前盟友刘备;同时,主张吞下刘的吕蒙取代了因瘟疫而死亡的鲁肃(不确定,没有明确的历史资料表明鲁肃的死因是瘟疫),加强了孙武吞并荆州的信念。
金毅和其他已经感觉到汉朝的人也秘密联系了荆州的关羽,准备内外合作,发动政变。虽然金毅和其他人的政变失败了,但关羽看到了曹操集团内部的不稳定和许昌的脆弱性。一年后,他发动了襄樊之战,使他震惊了中国,先赢后输,死于敌人。
如果说公元217年的瘟疫加速了三国的鼎立;近60年后,公元276年(西晋咸宁二年)的瘟疫间接推动了三国归晋的历史进程。
咸宁两年瘟疫主要影响西晋朝廷,即洛阳的政治形势;在此之前,孙吴已经瘟疫了三年。
据《三国志》和《资治通鉴》记载,自孙吴凤皇元年至三年(272-274年)以来,这个国家一直在引发瘟疫(“吴比三年大疫”),最终连司徒、太尉、大都督等高官都死了。公元275年(西晋咸宁元年),疫情似乎从南方传播到北方,连都城洛阳都达到了“万死者”的地步。
与上次疫情期间的曹操相比,司马炎没有军事经验,前一年在后宫吸收了5000名宫女,所以她的抵抗力要差得多。在洛阳被瘟疫笼罩的背景下,天子未能幸免,甚至被发出危机通知(“皇帝犹豫不决”)。
这时,在龙床上奄奄一息的司马炎也让一片长期笼罩在皇城上空的乌云变得更加阴霾——那就是继承者的问题。司马炎的王子和后来的晋惠帝都是弱智的;当时,大臣们比我们看得更透彻。因此,谁来继承统一已经成为一个非常敏感的话题。
众所周知,司马懿死后,权力交给了司马师;司马师死后,权力没有传给他的儿子,而是传给了他的弟弟司马昭。原因有两个。一是魏晋演变的关键时期,需要更有经验的接班人接手;第二,司马师本人没有儿子,他的儿子司马佑其实是司马昭的儿子,也就是司马炎的弟弟。
当司马昭选择接班人时,他在司马炎和司马攸之间权衡了很长时间;此时,西晋朝的人们感到恐慌,恐怕更多的人属于司马攸。毕竟,世界是一场巨大的疫情,内外都是不稳定的。如果司马炎真的控制了客人,司马攸至少是一个比傻王子司马忠更好的选择。
[img]373188[/img]
如果司马炎真的死在咸宁两年的瘟疫中,恐怕司马游可以像他父亲一样接管他的兄弟。不幸的是,司马炎病了!突然,兄弟之间的关系变得尴尬了。当时,支持司马游的大臣们更加尴尬。
因此,西晋王朝或司马氏出现了一个特别尴尬的问题:无功或没有团队。
司马懿从曹手中夺权的标志性事件是高平陵十年(249年)的变化;但仅仅两年后,他也去世了,权力交给了儿子司马师。司马师执政四年后,也在前线暴风雨,权力向弟弟司马昭过渡。在短短六年的时间里,执政两次换主,对统治结构稳定性的影响可想而知。更何况司马家族在能力上不如一代,基本上是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司马炎的分布。那么,我们应该如何震服这些前朝老臣呢?
司马昭给出的解决方案是安内必须先出去。甘露五年(260年)的曹尚被杀,使魏国对司马氏的质疑达到了顶峰。为了堵住悠闲的嘴,司马昭只能在反对声中发动蜀国之战。恐怕这场战争的起点不是蜀汉的灭亡,而是司马昭无法预料到钟会和邓艾之间的激烈冲突。
灭蜀战争结束后不久,准备登基称帝的司马昭也死在篡位前夕,他的儿子司马炎帮助他完成了最后一步。这个王朝自西晋建立以来,就对灭吴统一意兴阑珊。当然,有很多原因。例如,当时北方人仍然认为江南是一个荒野的地方,比如当时统治阶级(即北方士族)的自然惰性。然而,当司马炎真正意识到自己和子孙的王位受到威胁时,一场战争是不可避免的。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司马炎大病初愈后不久,南方将军杨虎向他写了一本书,主张攻击吴。作为司马师的姐夫,司马游的法律叔叔杨虎的声明非常有意义。虽然满朝大多数文武都不赞成杨虎的主张,但司马炎的主张和他父亲16年前一样:伐吴!
后面的故事我们都知道:公元280年,西晋六路军水陆并进,孙吴政权崩溃。司马炎,一个能力平平的公子哥,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第二位统一世界的皇帝。
一切都结束了吗?司马炎和他的大臣们应该是这样的。我们都知道,这不仅仅是结束,而是一个更混乱的时代的开始。
瘟疫从三国鼎立到三国归晋有多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