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光五年(前130年)八月,汉武帝再次下诏各县国举贤良,四川再次推荐公孙弘赴京。在北京接受皇帝的召见绝对是一个很大的机会。元光元年(前134年),广川人董仲舒在与武帝的策问中提出了“罢废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举世闻名。然而,公孙弘拒绝了送他上门的机会。建元第一年(前140年),公孙弘被郡国推荐入京,但汉武帝对匈奴出使的结果非常不满,辞职回国。但郡国官员暂时找不到合适的人才,70岁的公孙弘不得不应命。
年轻时因《诗》而通过的公孙弘、著名的郡国《书》。汉文帝前元年(公元前179年),二十一岁的公孙弘和同龄的贾谊一起被征为博士学位,董仲舒刚出生。文帝刚继位的时候,陈平、周勃等一批功臣掌权朝政。贾谊、公孙弘等年轻儒生被排除在外。贾谊被放逐到长沙任相,公孙弘因犯错回家。穷的时候,公孙弘被迫当郡猪猪到海边放猪。四十岁开始学《春秋公羊传》,也学有所成,名扬郡国。
[img]372700[/img]
第三次被征召入朝后,武帝向众贤良发出书法策略,询问天人之道。经常阅卷后,我觉得公孙弘的对策老生常谈,没什么新意,所以被列为下等。没想到,疏文呈上映后,武帝一眼就看中了公孙弘的文章,把它提升到了第一位,并将公孙弘召见,拜为博士。
作为儒学经师,公孙弘对《春秋公羊传》的研究不如更具学者气息的董仲舒。然而,经过多年的磨砺,公孙鸿的处事更加圆滑,他的思想更加贴近现实。除了儒家宣传的仁、义、礼,对策中提出的四个治国要点也是法家的权力。虽然汉武帝接受了董仲舒独尊儒家的建议,但他只利用儒家统一思想维护皇权,并没有真正将儒家经典应用于治国理政。在内心深处,汉武帝认可法家,这符合武帝一贯的霸道风格。董仲舒书太生气,偏理想化,不灵活,武帝对他敬而不用。
[img]372701[/img]
公孙弘就不一样了,善于融合变通。例如,提倡法律不是远义的,也就是说,法律应该考虑道德和人类的感情,而不是远离道德,人们会服从法律,不偏离道德;和谐应该坚持基本的人际原则,不远离礼仪,人们会彼此亲近,不会发生冲突。儒法合流的治国理念比纯儒学治国更实用,对汉武帝脾气也很好,所以公孙弘可以被武帝重用。元朔五年(前124年),公孙弘被武帝封侯拜相,走上人生巅峰。
自汉朝成立以来,丞相都是功臣勋贵,只有公孙弘出身布衣,没有
侯爵。于是武帝下诏封平津乡650户,给丞相公孙弘平津侯。因此,公孙弘成为汉代第一个封侯宰相的人,从此以丞相封侯的惯例开始。
一方面,武帝任命公孙弘实行儒家治国,另一方面,他重视公孙弘出身草根,没有政治基础背景。布衣总理公孙弘也知道武帝的意图,从不与武帝发生积极争执。一旦武帝不同意,公孙弘立即承认错误并请罪,然后从长计议。当武帝问政时,公孙弘提出了各种建议,让武帝自己选择。
然而,公孙弘并非无原则地服从武帝。作为儒家,他守住了自己的底线。汉武帝曾想在北方朔方县建设,朝鲜沧海县与西南夷经营一起实施。公孙弘认为,这样的人民负担太重,所以他没有修复朔方县,武帝也不允许他演奏。但公孙弘并没有放弃,而是后退一步向武帝请罪,给武帝一步。然后迂回使汉武帝停止修沧海郡,经营西南夷,减轻了人民负担。
[img]372702[/img]
汉初,医生专门学术。虽然皇帝会向医生询问政治,但他只是咨询。医生在政治决策中没有发挥多大作用。汉武帝罢免百家后,朝廷只设立了学习儒家五经的医生,但此时,五经只比以前更有发言权,仍然没有决策权。直到公孙宏的出现,这种情况才改变。
公孙弘规定,五经博士设立弟子50人,作为人才库备用,通过艺术考试选拔人才为官,将经学与名誉挂钩。因此,世界上的人们竞相学习经文,儒家士大夫成为了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汉武帝临终时,霍光、金日瑞、上官杰、桑弘羊四位辅政大臣留给汉昭帝。汉宣帝临终时,三位辅政大臣史高、萧望之、周勘留给汉元帝,其中只有史高是外戚,萧望之和周勘都是儒家士大夫。公孙弘是这一变化背后的推动者。
董仲舒奠定理论,公孙弘具体执行,两人为儒家思想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说到“罢免百家,独尊儒术”,人们只会想到董仲舒,而公孙弘的知名度要小得多。一方面,董仲舒率先提出了掩盖后来者光芒的观点。另一方面,公孙弘私德有亏,不受后人尊敬。公孙弘表面宽和,实际上气量狭小。由于董仲舒才学在公孙弘之上,公孙弘试图将董仲舒迁至胶西相。胶西王娇纵不法,残忍暴力。公孙弘想借刀杀人,结果董仲舒命大,当了几年胶西后辞官归隐,专心学习。
对于其他朝臣来说,公孙红经常挖坑混。每次演奏,公孙红都让别人先说,他看着武帝的脸,看着风,使舵,所以他受到了武帝的赞赏和信任。但他也冒犯了朝臣。直臣被他坑了很多次。他非常生气,在武帝和朝臣面前公开指责公孙洪多欺骗和无情。他同意和我一起演奏,但最后,他改变了主意,反对当初讨论的好演奏,这是不忠的表现。因此,公孙红恨他,
右内史管界有很多达官贵人和皇室宗亲居住,难以管理。公孙弘向武帝提议调任伊森为右内史,希望伊森违反达官贵族,引火烧身。但伊森刚正不阿,执法严明,武帝都很尊敬他。在右内史,政治事务处理得井井有条,从未放松和疏忽。
有了这样的污点,公孙弘的知名度不如董仲舒也就不足为奇了。但是公孙弘就这个结论是个坏人也是不对的。前面提到的他能以天下苍生为重劝诫武帝,是一个闪光点。@ 作为丞相,公孙弘薪酬很高,但却很低调节俭,史载他“夜睡为布被”,“吃一肉脱粟饭”。“工资用于周济自己草根时代的贫贱之交。说他的节俭是为了名利,他回应说齐国的管仲生活富裕奢华,而晏莹节俭朴素,两人都把齐国治理得很好。结论是,臣子的生活是豪华还是简单,只是个人生活方式的问题,与他对国家的贡献无关。从这个角度来看,公孙弘的私德确实有亏,但并没有对他的治国理政产生太大的负面影响。在执政过程中,他确立了儒家经学的政治地位,能够把天下苍生放在第一位,对国家和人民仍有贡献。
公孙弘创造了【以丞相褒侯】的先例。他的成就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