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洪水之战的故事。这场战争奠定了春秋中期的局面,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img]372827[/img]
公元前771年,由于西周最后一位君主周幽王昏昏欲睡、荒谬,他喜欢赞美。废王后申宜和王子宜臼,改立赞美为后,将儿子伯服封为王子,引发了周王室内部权力争夺王位继承权的争议。废后,申宜父对王后和王子的废弃感到不满。他与北方的狗军勾结,攻占了镐京,俘获了幽王和赞誉,废弃的王子宜臼为王,即周平王。
周幽王在位后期宠爱赞司,曾上演过一出“烽火戏诸侯”的荒唐之举,犬戎攻占镐京时,诸侯都未来救援。西周灭亡后,太子宜臼继位为周平王,迁都洛阳,洛阳位于镐京以西,后人称之为东周。虽然东周已经建立,但它的权力和威望已经无法与西周相比,天子对诸侯的控制基本上名存实亡。@ 从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中国历史进入了东周诸侯争霸的春秋时期。
公元前643年,春秋时期第一位霸主齐桓公去世,齐国因君位继承而引发内乱。公元前642年,宋襄公出兵协助齐孝公夺得君位。与此同时,楚成王借齐国中衰、中原无霸的机会将势力渗透到中原地区。尽管宋国的国力仍然较弱,宋襄公希望以宋国的公爵地位压制各诸侯国,与楚国争夺中原霸主地位。公元前639年,春、宋、齐、楚三国君主会盟于齐,在宋襄公的坚持下,三国同意于同年秋在宋国召开诸侯大会。同年秋,宋襄公以盟主身份约楚成王,陈国、蔡国、郑国、徐国、曹国之君在盂会盟,齐国和鲁国推脱未参加。
[img]372828[/img]
宋襄公不顾公子目夷的建议,轻车简从赴会,争取与会诸侯的信任,结果在会场上被楚成王突袭被俘。楚成王威胁进攻宋都商丘,宋军坚守,数月未下。不久,在鲁熙公的调解下,楚成王于同年冬天释放了宋襄公。宋襄公回国后,不甘受辱,也没有放弃争霸之心。公元前638年夏天,他不顾公子目夷和公孙固的劝说,联合卫国、徐国、滕国进攻依附于楚国的郑国,以发泄愤怒。楚成王为了救郑率军攻打宋国,宋襄公立即撤回了战斗。
自商周以来,战争形成了一种实践,战争的目的不是战争,而是决定性的结果;所谓的春秋“无义战争”不是指战争的过程,而是为了战争的目的,所有的攻击都是为了获得更多的土地、人口和资源。因此,与战国时期和后世的征伐相比,春秋时期的战争并不充满嗜杀和血腥。正如《淮南子》所说:“古之伐国,不杀黄口,不得二毛”。此外,商周以来的战争以“成列而鼓”为主要特征,倡导“礼义之兵”;也就是说,作战双方,互相约好时间、地点,然后公平对决,分出胜负,不搞偷袭。这有点像原始的群落间攻击,更像是约架。
战争开始时,宋军先于楚军在洪水北岸布置阵势,也处于有利状态。然而,宋襄公遵守了“不排成战争阵列,不能开始战斗”的旧观念。就像他简单地去约会一样,他总是以绅士的风格行事;楚军渡河后,两次拒绝司马公孙固的建议,两次拒绝趁人之危。直到楚军平静地布置了阵势,才下令进攻,以致大败,襄公重伤,不久死亡,宋国失去了争霸的实力。
[img]372829[/img]
@ 就洪水战争的起因而言,公元前639年,宋襄公以盟主身份与楚成王、陈国、蔡国、郑国、徐国、曹国君联盟。然而,在这次会议上,宋襄公并没有带领多少护卫,被楚成王劫持。几个月后,在鲁国等诸侯国的压力下,楚国终于释放了宋襄公。因此,对宋襄公来说,自然不甘受辱,于是选择了合卫国、许国、滕国三国进攻附楚的郑国。面对宋国、卫国、许国、滕国等诸侯国的联军,郑国自然难以抗拒,迅速向楚国求助。得到这个消息后,楚成王选择率军攻打宋国,以“围宋救郑”。
楚军出动后,宋襄公立即从郑国撤军,并在洪水中与楚军作战,即爆发了洪水之战。在洪水之战中,宋军首先在洪水北岸布置了阵势,处于有利状态,可以利用等待劳动的机会进攻楚军。然而,对于君主宋襄公来说,他仍然遵循先秦时期“不排成战争阵列,不能开始战斗”的观点。当楚军渡河时,宋襄公两次拒绝利用这个机会进攻对方。值得注意的是,如果是在战国时期,另一方不会错过这样的机会,面对楚国大军渡河和渡河后的阵容。
[img]372830[/img]
宋襄公在错过了进攻楚军的好时机后,直到楚军平静地布置阵势后,才下令进攻。值得注意的是,楚国是春秋时期能与齐晋争霸很久的大国。相应地,宋国在楚国面前,只是一个中等诸侯国。宋国军队在军队数量和战斗力上无法与楚国军队相比。@ 楚军平静地布置阵势后,宋军的进攻几乎没有效果。楚国大军在巨大的实力差距下迅速反击,从而击败了宋国大军。在洪水之战中,宋襄公也受了重伤,次年去世,可谓损失惨重。
@ 洪水之战发生在齐桓公和晋文公之间的历史阶段。洪水之战中,楚国重创中原宋国,晋国尚未与楚国正面竞争,楚国在中原的扩张没有阻力。楚国势力在接下来的几年里一度达到黄河以北。当然,晋文公重耳即位后,晋国实力增强,从而在城濮之战中击败楚军,遏制了楚国的扩张势头。相应地,就宋国而言,洪水之战的失败,从而完全成为春秋时期的二流诸侯国。也就是说,在随后的漫长历史阶段,宋国的存在感越来越低,夹在晋楚之间,很难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img]372831[/img]
洪水之战虽然规模不大,但在中国古代战争发展史上却具有一定的意义。它标志着商周以来以“成列而鼓”为主要特色的“礼义之兵”,以“诡诈”为主导的新型作战模式正在崛起。所谓“礼义之兵”,就是在作战方式上“偏战而廉价诈骗”,“结日定地,各居一面,鸣鼓而战,不相诈”。这是旧密集大方阵作战的必然要求。然而,在春秋中期,由于各国武器装备的日益精良和车阵战术的不断发展,这种作战模式开始不适应战争实践的需要,并逐渐衰落。宋襄公无视这一变化,依然坚守旧兵法教条,如“不鼓不成列”、“不封闭”等,不可避免地会遭受悲惨的失败。
在洪水之战中,虽然宋军在兵力对比方面处于相对劣势,但如果宋军能够利用“半渡而击”的灵活巧妙战术,先发制人,就有可能少打人,打败楚军。公孙固等人对乘楚军半渡洪水而击的策略和乘楚军“济而未成列而击”的建议,也体现了“兵者,诡道”、“攻其不备”的进步作战思想,为后世兵家所借鉴。@ 《孙子兵法》还将“客绝水而来,不迎水而来,令半济而击”定为“处水之军”的重要作战战术。后人在作战实践中以“半渡击”取胜的例子比比皆是,比如柏举之战中夫概清发水半渡击败楚军就是典型的例子。
洪水战争的结果使宋国从此跌倒,楚势力进一步向中原扩张,春秋争霸战争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楚国在中原的扩张没有阻力。在接下来的几年里,楚国的势力一度延伸到黄河以北。直到晋楚城濮战后,楚国的扩张势头才得到遏制。为此,宋襄公以付出生命为代价,实现了春秋最幽默的“义战”。另一方面,洪水之战也反映了春秋中期,礼崩乐坏的势头已经出现,社会开始走向转型的趋势,随之而来的是诚信和仁义的逐渐缺失。
在公元前638年的洪水之战中,礼崩乐坏已经出现了征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