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崇焕,字元素,号自由,明末抗清名将,爱国将领,因被皇太极陷害而被朱由检凌处死。
有人说,明朝最悲剧的英雄不是李善长,他与萧何相当,但被朱元璋杀害,也不是于谦,他明明致力于为国,却卷入了皇权斗争,被诬陷死亡。相反,他是抗清名将、爱国将领袁崇焕,曾在明末左右时局。有人甚至说,如果袁崇焕没有被误杀,北京煤山可能不会再上吊自杀。
[img]371617[/img]
一、乱局、悲剧和影响
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一位来自广东东莞的高中学者。他第一次被授予福建省邵武县知县,但他喜欢和别人谈兵法。当他遇到退伍军人时,他更喜欢和他讨论边塞。这个人是袁崇焕。
入仕后,对自己的军事才能充满信心的袁崇焕真的进入了兵部。天启二年(1622年),袁崇焕前往北京,见明朝的朱由校,皇史侯勋破格提拔他在兵部任职。当时,由于后金军的猛烈攻击,山海关处于危急状态。袁崇焕独自去探索,回到朝鲜后自告奋勇。
在接下来的几年里,袁崇焕先后取得了许多胜利,如宁远大捷和宁锦大捷。他在边境地区取得了许多成就,明显提高了明军抗击后金军的能力。但在一步步上升的同时,他也与魏忠贤交恶。这使得袁崇焕在天启七年(1627年)七月愤然辞职,回家务农。
愤怒辞职一个多月后,明西宗去世,明思宗朱由检即位。袁崇焕有机会重新启用,被任命为蓟辽、登莱、天津军事部副部长。
1928年7月,袁崇焕回到首都。但刚回到朝鲜,袁崇焕作为抗金最高军事指挥官,在战争面前向崇祯皇帝承诺:“大臣受到皇帝的善良,召唤大臣千里之外。如果皇帝能给大臣便宜的行动权,辽东的外患可以平等五年,整个辽东都可以恢复。”。
虽然“五年复辽”听起来很热血,但无疑是朝政混乱时代的一句大话。袁崇焕立下军令后,日日担心。不耐烦的是,他在过去的五年里做了另一件大错特错——杀死另一位抗金将领毛文龙。
崇祯皇帝在早期几乎回应了袁崇焕的要求。所以当毛文龙站出来阻止袁崇焕的计划时,袁崇焕感到恼羞成怒:他对毛文龙不同意军事制度的改革感到不满,对毛文龙消耗的工资过高感到不满,怀疑毛文龙想谋取个人利益。。。最后,袁崇焕列出了毛文龙的12项罪行,并搬出了崇祯皇帝给出的“尚方剑”,并命令杀死毛文龙。
愤怒斩杀毛文龙后,我们早就看到了袁崇焕的结局。崇祯二年(1629年)冬天,崇祯皇帝将袁崇焕下狱。几个月后,袁崇焕被凌迟处死(其中一个罪名是杀毛文龙),他的家人被流放了3000英里。
二、崇祯皇帝,误解和处决
崇祯皇帝在继位不到三年就处决了抗清将军袁崇焕,继位十七年后无奈上吊在煤山。因此,有人说,如果袁崇焕一开始没有被处决,他可能会抵抗清军的猛烈攻击,至少会让大明和崇祯皇帝不那么悲惨地结束。
崇祯皇帝能不杀袁崇焕吗?至少崇祯皇帝一开始是不愿意的。前文提到,袁崇焕曾在崇祯皇帝面前立下“五年复辽”军令状。崇祯皇帝为袁崇焕的承诺,几乎回应了袁崇焕,给了他很大的权力。但在把所有的希望都托付给袁崇焕之后,崇祯皇帝发现袁崇焕的承诺其实是一个笑话。此外,魏忠贤余党的弹劾和皇太极乘机实施的反间计。这使崇祯皇帝非常愤怒。
随着毛文龙被杀,金军约10万精兵绕过内蒙古,喜峰口攻占遵化,逼近首都(自己的变化)。崇祯皇帝看着千里迢迢来救援,自力更生的袁崇焕怒不可遏。偏执的崇祯皇帝将刚刚击退清兵的袁崇焕关进监狱,亲自列举了袁崇焕的罪行:“袁崇焕的委托无效,专门欺骗,以市米为资,以谋钱为资,以谋钱为资,以谋钱为资,以谋钱为资,以谋钱为资,以谋钱为资,以谋钱为资,以谋钱为资。袁崇焕于1830年8月16日被崇祯帝以叛国罪处以凌迟。
虽然后来发现袁崇焕并没有背叛大明,但这毕竟是后话。袁崇焕的血肉已经被崇祯皇帝误解和愤怒分享,大明在与清军的对抗中也失败了。世界上只有一个问题:如果袁崇焕没有死,大明能继续他的国家吗?
[img]371618[/img]
三、扭转、竞争和无助
曾经承诺“五年复辽”的袁崇焕能延续明朝的作用吗?面对事实,这个答案可能是否定的。就袁崇焕个人而言,如果他的存在能对大明产生如此大的影响,那么他“五年复辽”的雄心壮志就不会因为清军接近崇祯皇帝的门而死亡。如果当时的混乱能在五年内平息下来,袁崇焕可能不会急于杀死另一位抗清将领毛文龙。
从整体情况来看,大明的崩溃也受到袁崇焕无法控制的积累和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的影响。在人为灾害方面,大明封建制度的不断加强,使其统治理念逐渐保守、黑暗,甚至与现实背道而驰。这不仅恶化了大明与边境和少数民族的关系,加剧了社会的不稳定因素,而且延误了社会和民生,导致越来越多的普通人走上了与大明竞争的道路。
在自然灾害方面,明朝中后期气候寒冷,跳蚤、老鼠等传播疾病多次爆发。这加剧了不稳定的民生,也影响了朝廷的财政。
自然灾害、人为灾害、外国人的贪婪、内部权力和利益的斗争以及党派之间的斗争。。。虽然袁崇焕是一位军事天才,改变了边境的衰落,赢得了崇祯皇帝的信任,但他始终是一个人。即使他真的有五年复辽的雄心壮志,即使他真的被崇祯皇帝冤枉了,如果大明想倒下,也不是一棵可以支撑的大树。
为什么明末抗清名将袁崇焕被朱由检凌迟处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