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代开始,人们就发现总有一些植物,即使冬天一切都枯萎了,它们也能抵御寒冷,表现出充满活力。这些“顽强”的植物似乎具有人们追求的高尚品格,文人墨客不断哀叹自己的美丽品质,其中松、梅、竹就是其中的代表,那么,松、梅、竹是如何被人们称为“寒三友”的呢?感兴趣的读者可以一起往下看。
[img]368498[/img]
每当万棵树枯萎时,人们最容易想到的就是迎寒挺立的松树。先秦的孔子说:“年寒,然后知道松柏后枯萎。”可见,在古人眼里,松柏早已成为高尚品格的代名词。因此,早在秦汉时期,经冬不凋的松树就成了学者自我激励的寄托。
魏晋南北朝时期,有许多诗歌受到士人们的赞扬。然而,在此期间,梅花并没有像松竹那样成为诗人赞美的对象,而是成为松竹的对立面,代表着“暂时的美”。到了唐代,人们不再感叹梅花是易落的“一时之艳”,而是看到它像松竹一样坚韧耐寒。在此期间,傲雪盛开的梅花也成为学者们争相赞美的对象。根据梅、松、竹耐寒的共同品质,诗人往往并列三者。
松、梅、竹在南宋初期真正被称为“年寒三友”。有学者认为,南宋周志翰首先提出了“年寒三友”的说法。南宋高宗后期,葛立方的《满庭芳·催梅》明确了“年寒三友”的说法。北宋画家杨补之也有“三友画”,主要内容是松、梅、竹。后来,以“年寒三友”为主题的绘画作品越来越多。
[img]368499[/img]
宋代,重文轻武的环境使文学达到了顶峰。许多学者把松、梅、竹作为他们的“朋友”。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松、竹、梅“三友”迎雪耐寒,冬不凋谢。有了这样的朋友,你可以展示你的品味。
@ 松、梅、竹组成“寒三友”,是他们本身具有坚韧耐寒的品质,儒家是高尚的绅士品格,孔子儒家思想在封建数千年的历史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人们尊重绅士,自然会尊重绅士品格“寒三友”,代表了古代的审美品味和自我期待。
松、梅、竹是怎么被人们捧为【岁寒三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