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管仲治国思想体系中,有一个核心的“以商止战”理念,特别适用于对外贸易。那么,管仲春秋时期是如何实现“贸易战”的呢?让我们详细介绍一下。让我们看看!
这种“以商止战”的理念,就是利用商业战略,以军事威慑力保持平衡,削弱敌国,实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战略目标,类似于现代意义上的“贸易战”,又称“经济战争”。
当时,南方的楚国是齐国霸权的敌人。齐恒公一直在考虑如何削弱这个国家,所以他问管仲。管仲谋划要求齐恒公购买楚国特产的活鹿。根据管仲的计划,齐恒公在与楚国的边境设立了一个小镇,并派人到楚国以高价购买活鹿。
[img]368794[/img]
楚王听说他的国家活鹿的价格是每头8万元,而齐国的价格是每头2000万元。价差很大,利润巨大。他非常高兴。他想:楚国大多是活鹿,但缺少的是钱。现在齐国的傻瓜自动给楚国寄了很多钱。太好了。于是他下令动员全国人民捕捉活鹿,与齐国兑换货币,进行边境贸易。
管仲知道这个消息后,又进行了宣传炒作。官方采购商严肃地告诉楚国商人,他们可以以每黄金100金的价格购买20只活鹿。这种巨大的财富诱饵对楚国人来说太令人兴奋了。因此,在楚王动员和齐国采购商的诱惑下,楚国立即引起轰动,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无论男女老少,农民更加狂热,放下工作赚很多钱,捕捉活鹿,与齐国进行大规模交易,相当现代的“全国股票(住房)”意义。
这时,管仲让大臣和朋友悄悄地在齐楚民间收购和囤积粮食,而楚国靠卖活鹿赚的钱是平时的五倍,齐国收购和囤积的剩余粮食是平时的五倍。
关仲对齐恒公说:“好了,现在我们可以安心打楚国了!”齐恒公忙着问为什么。关仲回答说:“楚国拿了比平时多五倍的钱,却错过了农时,粮食几个月都收不到。楚国肯定会去买粮食。那我们就封锁边境吧。”
[img]368795[/img]
齐桓公突然意识到他已经关闭了与楚国的边境。结果,楚国的大米价格飙升,楚国国王派人到处买大米,被齐国切断,逃往齐国的楚国难民达到自己人口的十分之四。楚国精力充沛,三年后不得不向齐国屈服。
这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罕见的“以商止战”——“贸易战”的经典案例。管仲无疑利用诸侯国贸易中的供求关系展开了“贸易战”,削弱了对手的无形之中。他的高超和残酷的手段仍然令人惊叹。
春秋时期的管仲是怎么做到的?打敌国措手不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