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治11年9月(1872年),同治举行了前所未有的婚礼仪式。新婚之夜,据说同治也对这位状元之女进行了文学考察。阿鲁特出口成章,能背诵唐诗,让他越来越敬佩。
阿鲁特比同治年长。她以女性特有的温柔和母性照顾皇帝。在她的影响下,同治收敛了孩子般的任性,逐渐成熟稳重。
两人新婚燕尔,恩爱非常,引起了慈禧太后的不满。慈禧长期以来一直担心同治立阿鲁特氏。为了给皇后下马威,她故意提升凤秀之女富察氏的地位。她封妃子的时候,富察被封为惠妃,是品级最高的。按照惯例,妃嫔的册封礼与皇后的册封礼同日举行。但在同治大婚之日,只有惠妃的册封礼在同一天举行,瑜妃、勋妃的册封礼安排在一个月后。
现在看到同治和女王在一起,恩爱,却忽略了自己喜欢的惠妃,守寡多年的慈禧难免会生出一些嫉妒和恼火。她派太监监视皇帝皇后的行为,并向同治下谕:“惠妃贤惠,虽然屈居妃位,但宜加眷遇。女王年轻,宫里没有礼仪,所以要时刻学习。皇帝不得不去中宫,造成政务障碍。”
[img]364597[/img]
这是不合理的。直截了当地说,皇帝经常去中宫,这阻碍了政府事务。他只是强行把同治从阿鲁特身边带走。同治不敢违反太后的意愿,但也不想违背意愿接近他不喜欢的惠妃,所以他只是独自住在乾清宫。
阿鲁特一个人呆在空房间里。她妥协婆婆的力量。她经常在半夜哭到黎明,但表面上她从不表现出任何不满。她仍然尊重慈禧太后。然而,慈禧对她的厌恶并没有减少,这主要与阿鲁特的性格有关。
阿鲁特不苟言笑,不善于迎接。她深受礼教影响,端庄正派,有意无意地衬托出慈禧的低俗。有一次,阿鲁特陪慈禧看戏。当舞台上演男女爱情时,慈禧津津有味地看着它,但她转过头,不想看。慈禧多次劝说她,阿鲁特不想回头,这让慈禧非常尴尬,越来越讨厌她。
阿鲁特周围的人建议她取悦慈禧,处理好与慈禧的关系,但她认为尊重长辈是可以的,不需要奉承慈禧。亲戚们对她的处境感到担忧,阿鲁特安慰说,她奉天地祖宗之命,由大清门迎来,地位不容易动摇。清制规定,皇帝结婚时,只有皇后的凤舆才能通过大清门、午门、太和门到坤宁宫“降舆”,其他宫妃只能通过神武门进宫。
[img]364598[/img]
太监听到皇后的话,为慈禧加油,这让她很恼火。慈禧通过选秀女子进入宫殿,一步一步地从一个低级的贵族爬上了权力的顶峰。她最大的遗憾是她没有从清门进入宫殿。
阿鲁特的话让慈禧想起了初入宫的低微身份。她咬紧牙关,认为阿鲁特故意鄙视自己。从那时起,她就有了把阿鲁特置于死地的想法。
为什么慈禧太后不喜欢阿鲁特的同治皇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