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乃至世界佛教史上,有许多优秀而杰出的翻译家,他们也是佛教大师和僧侣;例如,东晋的法律、东晋后秦的鸠摩罗什、南朝的真谛、唐代的玄奘、鉴真、义律、空虚等。那么,谁是最伟大的一个呢?在我看来,非鸠摩罗什莫属。他在佛教中的崇高地位和巨大影响,相当于司马迁在“中国史学之父”中的地位和影响。
鸠摩罗什出生于公元344 413年去世,原籍天竺,生于西域龟兹国,东晋后秦时期高僧、国师。他翻译了大量的佛经,包括《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维摩盘经》、《佛说阿弥陀经》、《妙法莲花经》是最著名的;尤其是《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即《金刚经》,堪称万经之母,是最著名、最伟大、水平最高、质量最好、影响最大的佛经。
早在1600多年前,鸠摩罗什翻译的《金刚经》就如此准确、深刻、流畅、优美、简洁、有意义,令人惊叹。在我看来,他不仅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佛经翻译家,也是东西方国家各种翻译家中最伟大的。到目前为止,我还没有见过一部内容、形式、理论和语言完美结合的翻译作品,比如《金刚经》。
在鸠摩罗什的一些传记文章中,人们评论道:“他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僧侣,也是中国佛教甚至思想文化史上非常杰出的人物。“他翻译的佛经在内容表达、词语应用等方面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译文简洁明了,妙义自然诠释无妨,深受大家喜爱,广为流传,为佛教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中国佛教由鸠摩罗什面目一新。“这些评论一点也不夸张,但非常客观和中肯。
我对《金刚经》有很好的看法和很高的评价,我已经背诵和讨论了数百次。去年11月看了《金刚经》100遍,写了一篇体验《如果我闻到》的文章,现在在这里引用,供大家参考:
我第一次知道《金刚经》,那是在中学上历史课的时候。老师说,世界上最早的印刷品和书籍是1900年在甘肃敦煌莫高窟发现的一卷印刷精美的《金刚经》。它印在中国唐朝咸通九年,即868年。它有1100多年的历史,后来藏在伦敦大英博物馆。去年去敦煌的时候,我特意问了当地的工作人员。
《金刚经》全称《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是千千佛经之首之母,又称中国古籍五大经[即《道德经》、《南华经》、《易经》、《诗经》、《金刚经》之一。有很多人翻译过,但以鸠摩罗什最好,唐玄奘次之。唐玄奘最好翻译《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心经》被称为《金刚经》的压缩版、解释版和补充版。事实上,严格地说,这是两部几乎完全不同的作品。在这两者中,毛太祖对《心经》更为乐观,认为《金刚经》太长,不适合传播;《心经》简短易读,是最好的佛教文本。其实不然,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说,《心经》在哪里比得上《金刚经》?这说明学问博大精深,堪称百科全书的毛太祖,在佛学方面的造诣也略逊一筹。
《金刚经》几乎涵盖了所有佛教最基本、最原始的理论和理论。它融合了宗教、哲学、文学和文化。内容丰富广泛,思想深刻睿智,画面精彩,形象生动,情节完美,语言优美,文字整洁流畅,融为一体,朗朗上口,堪比西方宗教的圣经、《古兰经》,哲学《理想国》、《查拉图斯拉如是说》等一流顶尖名声。
黄炎读了《道德经》,总结了四个字:“为而不争”;读《金刚经》,还总结了四个字:“如石不动”。其实我的经历刚刚倒过来:读《道德经》应该是“如石不动”,读《金刚经》才是“为而不争”。为什么呢?事实上,道教和佛教都说“有”和“无”。然而,道教的“无”确实不存在。它是空的。放弃一切,看透红尘名利,寻求超越和平。这就是“如石不动”;佛教所说的“有”和“无”本质上是指“多”和“少”,让人失去“少”,以后才会得到“多”,失去次要的,以后才会得到重要。这就是“为而不争”。
文章中有很多类似“如来说XX,即非XX,是XX”的句子,很像《道德经》开头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的说法都很有逻辑性和辩证性,这也是这两部作品各自的特点:《金刚经》让你看不起手头很大很小的东西。从而追求和获得真正大的东西;而《道德经》就是让你看穿,看穿,看穿,看不见。
@ 人们常说佛教宣扬的是四大皆空,一切虚无,这实在是对佛教的误解。事实上,佛教将道教的诞生与儒家的入世结合起来,也就是说,既要积极做事,又要保持自己内心的清洁。两者必须同时存在,缺一不可。佛教并不意味着什么都不做,而是放眼广大,不拘小节,失去烦恼,豁达,不固执,转移视线,敞开心扉,专注事业,做大事,放弃自我;否则,中国乃至世界各地的佛教事业怎么会像今天这样巨大?至于说“菩提本不是树,镜子也不是台湾;本来什么都没有,哪里有灰尘”,就是发展到禅宗的境界,有些类似道教。
解密:谁是世界佛教史上最伟大的翻译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