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文景贞观治理、开元康乾盛世,相信大家都很熟悉。它们是中国历史上汉、唐、清三个强大王朝的鼎盛时期。当时政治清明、经济发达、文化灿烂、普天乐业、四海夷服,呈现出蓬勃发展的繁荣局面。然而,很少有人知道明代与这四个盛世相媲美的“仁宣之治”。它是由明仁宗朱高炽和明宣宗朱瞻基(明英宗朱祁镇的祖父和父亲是目前流行的《女医明妃传》)创造的,共同创造了明朝的黄金时代,被历史学家称为“功绩堪比文景”。
朱高炽(1378-1425)是明朝第四位皇帝,明朝成祖朱迪的长子。他“年轻沉默,言行有经。长时间练习,发无不中。好学习,从儒臣说话不断”(《明史本纪第八、仁宗》)。他的言行知识、阅读偏好、知识渊博、礼貌和仁政实施为“仁宣之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历史上被称为明仁宗。
“尝命与秦、晋、周三世子分阅卫士,还独后。问之。对说:“旦寒,朝食后读,故后读”。有一次,黄祖父朱元璋派他在黎明时检阅军队,但他很早就回来报告,并解释说早上太冷了,检阅应该等到士兵们吃完早餐。另一次,朱元璋要求他审阅奏章,他有条不紊地将文武分开,并根据轻重缓急做了相应的报告。他的文才、行政能力、优雅和仁爱深受朱朱元璋的喜爱。然而,朱高炽有一个致命的缺点。他安静而无聊,肥胖(据说有200多公斤),行动不便。他必须得到两个内部服务员的帮助才能行动。因此,朱迪多次下令减少他家的饮食供应,强迫他减肥,但收效甚微,这为他的英年早逝埋下了隐患。
[img]364798[/img]
靖难之变时,朱棣命朱高炽留在北京。他不负重望,拖着肥胖的身躯,冒着弓矢亲自上城督阵,最终以万人之军成功阻挡了建文帝50万大军,保住了北京。在此期间,建文帝将书送给朱高炽,许以封王想争取他回到朝廷。收到信后,朱高炽没有看,原封未动地送到成祖面前,使建文帝的反间计失败。他的忠诚和指挥能力远比他的朱高旭加分。
就像康熙皇帝更喜欢乾隆一样,朱高炽也因为儿子明宣宗朱瞻基而成功登基。朱瞻基非常聪明,勇敢英俊。他是朱迪的掌上明珠。历史上,朱迪带着皇太孙朱瞻基出征几次。“庚寅,车开到北京,皇太孙从”,“上语诸臣说:‘皇太孙聪明英睿,智勇过人,宜历行阵,俾知兵法,知士兵辛苦”(明史•卷八•本纪第八)。爱屋及乌,自然也偏爱朱高炽三分。著名文臣解缙曾以“好圣孙”说服朱迪,最终决定于公元1404年立朱高炽为王子。
朱高炽在位才十个月,却能做事宽和,政策开明,推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赢得了人民的心。首先,他平反了朱迪统治时期的诸多冤狱,如建文忠臣方孝儒的“杀十族”悲剧、永乐朝解缙冤案等,大大缓解了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他爱人如子,体谅人情,多次下诏减免税,并为灾民提供免费粮食等救济物品,多次因大臣救济人反应迟缓而大发雷霆。所有这些都使劳动人民得到了充分的休息,使明朝进入了一个稳定而强大的时期。
[img]364799[/img]
朱高炽知人善任,选拔贤臣,消灭冗长官员,任命杨荣、杨士奇、杨溥(历史上称为“三杨”)辅政,大胆改革文官科举制度。当时,由于南方人聪明勤奋,有许多中进士。北方人天性朴素忠诚,但文采出众的人很少。他认为这个制度偏向南方人,所以他规定“南60、北40”的比例。这一制度一直在明清两朝实施。
朱高炽也是死刑审查制度的第一个倡导者。他颁布了一项法令,警告司法机关根据法律判决,特别是在判处死刑前审查对囚犯的指控。做到“小心杀人”。此外,他还禁止滥用对囚犯的肉类惩罚,并取消了对囚犯亲属的惩罚制度,认为这些做法严重违反了儒家的仁慈原则和孝道。
1425年,遭受肥胖症折磨的朱高炽在北京突然死于暴病,47岁,在位仅10个月。《明史》称赞:“在位一年。用人行政,善不胜书。让天假之年,涵予休养,德化之盛,难道不与文、景比隆哉(甘斌发)。
明仁宗因为太胖而死亡,因为太胖而死亡 皇帝只做了10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