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人的笔记《曲威旧闻》记录了这样一件事,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很有趣:“谢良佐,字显道。韩师朴在相位,闻其贤欲招之不敢。就是把儿子送到大状先见之,因为有道愿见之意。”[img]360521' />
贵在相位,听说谢良佐是个贤者,想招就不敢招。从“不敢”这个词可以看出,谢良佐应该有点严格孤傲,至少不能轻易“招”。大,比名纸多,也更庄重。名纸一般只写姓名、里籍、官职等。,而大状则是为公卿宰相专门写的名纸。除了说明自己的身份,还需要写清楚拜见的理由。后来应用越来越广泛,欲见非卿相的人也用大状来表示尊重。只有这样,韩相国才能看到谢良佐预以大状报,而且是让儿子“先往见”,而不是下属送达,是多么的礼貌和谨慎。只有这一端,才能看出谢某在相国眼中的地位。
如果韩相国想见谢良佐事,现在会是什么样子?如今,读者很少沉默、冷静、孤傲、傲慢,当然,他们敢不敢“招”也没关系。今天的居官,不要说韩师朴级别的高官,就是地区或单位领导要见谁,让秘书打个电话,不要“招之即来”。我不知道有多少人整天想着如何接近领导,渴望领导的召唤,甚至凭空捏造自己被“招”。互联网上有这样一个有趣的消息:一所著名大学的一位教授要求在每次会议上先发言。演讲结束后,他声称一位高级领导会见了自己,必须先走一步。甚至说自己是某高级领导的高参。没想到高级领导后来真的来到了学校,学校让他参加讨论,谎言被揭露和尴尬。当然,这样的人很少,但他们可以反映一些当代文人的心态和品质。
近世还有一些中国有气格的读者。南京大学话剧《蒋公的脸》是根据校园里流传的故事编写的。蒋介石1943年担任校长,邀请中文系几位教授吃饭。去还是不去,给姜公这张脸,几个人的意见很难统一。1962年,中央书记处书记康生到广州时,提出要见中山大学陈寅恪,陈先生闭门不见。不管学校怎么动员,他都不见了。这样的气格,直追古人。即使是现在,有气格的文人还是有的。我认识的人中有这样一个,有很多轶事,这是一个例子。有人给他发了一条信息,说院长要和他商量改善他的科研条件。后来,当他遇到他时,他问他谈得怎么样。他说他没说话。那人很惊讶,问为什么,他说:“他没找我。那人一听笑,就明白他不会听说领导想和自己说话就去见领导。那人起诉院长后,院长找到了他,他才和他谈话。这样的人永远不会巴结领导。
读者的孤傲或臭架子不仅是性格的原因,也是本质和精神的体现。要有这种本质和精神,我们必须首先诚实和无私。所谓没有欲望,我们必须正直。我们希望中国能有更多有气质的学者。如果有气质的学者真的能逐渐增多,那将是中华民族未来的希望。真的很幸运。
古代学者谢良佐的高贵气格给宰相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现代人无法与之相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