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知道这个人死后成了国家英雄。750年后,一位大臣效仿了他,但立即被皇帝杀害的读者。这里有一个详细的介绍,然后向下看~
唐朝最危机的时刻是安史之乱。然而,安禄山以河北三镇15万军队的意图摧毁了整个唐朝地区。当时,潼关、唐玄宗和杨国忠的误判使将军哥舒翰和十万关中的军队被叛军摧毁。李隆基逃到四川。当时,唐朝的首都被叛军占领,整个唐朝进入了生死攸关的境地。
当时,整个中原的唐军都依靠江南的税收来与叛军作战,叛军也逐渐缺乏食物,陷入危机,所以双方都专注于南方的大部分地区。南方没有影响生产和生活的北方叛乱,叛军希望在南方获得大量的材料和财富,从而彻底颠覆唐朝。
整个南方都是唐朝存在的基础。如果南方的衰落标志着唐朝的彻底灭亡,遂阳就成了唐朝形势的基础。遂阳位于中国南北水路的重要节点。如果叛军占领了遂阳,它就可以占领整个唐朝的生命线。
因此,隋阳守将张巡守卫隋阳半年没有让安史叛军突破隋阳半步,这为唐朝赢得了半年的喘息时间。张巡的死使唐朝打败了安史叛军,赢得了全世界的赞誉。
750年后的明朝,有一个守将和张巡做了同样的事情,但结局与张巡完全不同。由于当时蒙古军队的进一步扩大,蒙古人多次南下掠夺,山西河北防线全体人民遭殃,蒙古军队甚至到达北京城外。
[img]359975[/img]
一方面,北京的皇帝利用外交手段与蒙古领导人进行谈判,以争夺时间。另一方面,他们从南方和北京附近调动兵马。短短几个月,北京就有8万兵马。这是蒙古人的数倍,此时嘉靖皇帝还命令当时的兵部尚书(相当于现任国防部长)丁汝奎立即带领军队进攻蒙古军队。
丁汝奎本来打算出城迎战蒙古军队,但他听从了当时首辅严嵩的建议,躲在城里不发动进攻,这让蒙古人在北京周边地区走自己的路,烧杀抢掠几天后离开,这让嘉靖皇帝极度愤怒。
丁汝奎的行为与750年前的张巡大不相同。张巡面临的是比自己多30倍的军队。这时,明军有8万多人,是蒙古军队的三四倍。即使当时严嵩的权力很强大,作为一名将军,他仍然无动于衷地看到自己的平民被掠夺,也就是说,他应该死。
[img]359976[/img]
因此,在嘉靖皇帝的愤怒下,丁汝奎作为兵部尚书玩忽职守,立即判以斩决。虽然严嵩教唆他,但对他来说,这仍然是罪有应得的结局。
丁汝奎是怎么死的?为什么嘉靖帝要杀他?